写在前面
烟火人间,滋味长存。“主理人”这个称呼,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定义——他们不再只是经营者,更是将个人特质与品牌深度绑定的生活文化构建者。在贵阳的街头巷尾,就藏着这样一群“主理人”。
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不谈高深的道理,只相信真材实料,日复一日守着一方小摊、一家小店。他们既是灶前掌勺的经营者,也是用双手传递温度、诠释生活本味的人。
一碗粉、一块洋芋粑、一份丝娃娃……这些看似寻常的食物,串联起街坊邻里的日常,也承载着一座城市最真实的生活气息。
我们把他们,称作“烟火主理人”。
清晨大营路上的菜市场人声渐起,孙梅的摊位前已飘出熟悉的糯香。28年来坚持手工制作,一坨糍粑,一罐糟辣椒,守护着一方街坊的味觉记忆。
“我就是做季节性的食物,每年10月就开始打新糯米糍粑。”孙梅一边裹着糍粑,一边用质朴的乡音说道。她的糍粑坚持每天现蒸现打:“三块钱一坨,吃过的都说好。”
这份坚持,街坊们吃在嘴里,记在心里。“有个姑娘来我家买糍粑,说吃出童年的感觉。”孙梅转述着顾客的话,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更让她感动的是,许多孩子从小吃到大:“上幼儿园的时候一直在吃,现在在外省工作,我还给他们寄到重庆、广州这些去。”
孙梅笑着说,“有时候他们回来,站在我面前问‘阿姨你认得我不’说实话,顾客太多,我认不得人了。但他们说‘我是吃你家糍粑长大的’,我心里就特别快乐。”
小店是孙梅为了养家糊口开始经营的,如今却成了许多人的味觉故乡。女儿张琪从小在店里帮忙,童年时也曾因周末要帮忙而不能和同学出去玩感到委屈,“但想到爸爸妈妈辛苦,也就没有去。”
“我们其实都在计划当中,”张琪谈起未来,眼神笃定,“想把这些全部注册一个商标,用真空包装发往全国各地,让全国的朋友都能吃到我们家的产品。”
摊位上,锅里冒着热气,那是糍粑快要出锅的信号。这缕升腾了28年的烟火,从养家糊口的生计,熬成了软糯香甜的守护。孙梅依然每天亲手炒馅料、打糍粑、剁糟辣椒,坚持着纯手工的制作方式。她说得实在:“不得加任何添加剂,真正的绿色食品。”
这升腾的炊烟里,裹挟着二十余载不变的承诺。守候着那些在外打拼的游子回乡时,还能找到记忆中的味道;守候着每个走进菜市场的人,都能用最实在的价格,换来最踏实的温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林静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