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05后,但是我已经是健康和社会照护行业的‘老兵’了,学习健康和社会照护第三年,参加了多次比赛,我对养老行业充满信心。”17岁的沈乐雯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代表陕西出战,获得了第11名的好成绩,她也是健康和社会照护竞赛项目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
她的指导老师之一、西安城市交通技师学院教师王晨曦则是本次比赛的裁判员之一,她说,通过参加高规格的比赛,自己对养老护理的专业标准有了全面的认识,她觉得智慧养老、更注重人文关怀的养老时代来临了。

17岁小将脱颖而出 作为项目陕西唯一选手参赛
9月23日,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河南省郑州市落下帷幕。西安城市交通技师学院健康和社会照护专业的沈乐雯代表陕西参加了这个项目的角逐。据悉,这个项目对标的行业就是养老护理,它的参赛标准也代表了这个行业的最高标准。
9月26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西安城市交通技师学院见到了刚刚比赛归来的沈乐雯和她的老师王晨曦,王晨曦也是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裁判员之一。

沈乐雯出生于2007年,是一位大山里走出来的姑娘,“我老家在安康市汉阴县三同村,我初中毕业后考到了西安城市交通技师学院,学习健康和社会照护专业。当时选这个专业,是因为家人觉得未来好就业,但我自己内心有点抗拒,我害怕要给人打针。”沈乐雯笑着说,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她才知道,这个专业和护士有区别,不需要打针,但是需要学习更加专业的照护知识。
2024年,学校开始为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拔参赛选手,沈乐雯脱颖而出,她年龄符合要求,专业能力强,英语口语也是加分项,而谈及最重要的原因,指导老师王晨曦和陈雨昕一致认为,沈乐雯能吃苦,能坚持训练,因此走到了最后。
王晨曦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顶级赛事,陕西省在这个专业也只有一个参赛名额,当时报名的学生很多,沈乐雯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陕西省2024职业技能大赛金奖。随后,陕西省的前三名进行了封闭训练,再经过多轮的选拔,最终沈乐雯获得了陕西省唯一的名额。
“训练真的挺苦的。”回忆起备赛的岁月,沈乐雯感慨说,她从2024年9月开始为比赛做准备,训练了一年时间,今年暑假期间,整整2个月集训,每天都要在比赛状态,练习模拟题,进行场景训练,“大哭了三四次吧,压力太大了,害怕坚持不到大赛。”沈乐雯说,多亏了王晨曦和陈雨昕两位老师,天天陪着她练习,及时给予情绪疏导,她才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


赛场出题灵活、全英文交流 一度差点“崩溃”
许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健康和社会照护专业比赛的内容是什么。在和沈乐雯师生的交谈后,记者才了解到,不仅要考察照护专业的能力,更是要考察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在照护老人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疏导能力等细节。
沈乐雯回忆了自己的考题:“我的照护对象是一位女性,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我的任务是陪她喝下午茶,和她一起整理房间。我进去之后,她有8分钟的时间,根本不理我,说什么都没有反馈,甚至还有摔书等暴躁的行为。那8分钟我真的差点崩溃,因为在训练中,我的照护对象一般都会给我一点反馈,这个完全没有。我赶紧让自己冷静下来,尝试着给她放音乐,给她看书,帮她回忆往事,她慢慢平静下来,然后我再完成陪她下午茶的任务。带着她整理房间的时候,发现枕头下有个剪刀,有危险因素,我紧急处置,把剪刀放到她接触不到的位置,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沈乐雯说,虽然为比赛准备了很长的时间,但是真的上了赛场,发现国赛的题目很难,也很灵活,对于参赛者的能力要求很高,“整个比赛是全英文交流,对于英语的要求也特别高。”
指导老师曾是世赛国家集训队队员 此次担任裁判员
王晨曦是此次国赛的裁判员,她是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健康和社会照护赛项国家集训队队员,于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她向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详细介绍了比赛的项目和内容。
“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的比赛规则来自于世赛,它完全参照了世赛的四个模块,包含医院(面对术后、急性期患者)模块,引进了健康监测、摔倒检测等前沿设备,希望达到医疗资源高效配置与照护服务精准化。长期照护机构模块聚焦复杂需求人群照护,涵盖安宁疗护、认知症(痴呆)、唐氏综合征等特殊群体。通过个性化照护计划,帮助长者及特殊人群提升生活质量,实现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家庭模块以‘专业服务入户’为核心,提供涵盖基础护理(如慢病管理、康复训练)、生活支持(助餐/助浴/家务协助)、情感陪伴等多元化服务。构建‘家庭—机构—医院’三级响应机制,让用户在熟悉环境中享受安全、便捷的高品质照护。社区照护模块,整合日间托养、健康筛查、康复理疗、社交活动等功能,通过链接基层医疗资源(如家庭医生团队)与社会公益力量,提供轻量化、高频次的照护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亚健康人群、轻中度失能者的日常照护需求。”
王晨曦说,在国际上,健康和社会照护的从业者是一些经过培训、具备相应的技能,但是又不需要太长时间的训练,而能达到的水准。因此它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健康和社会照护的从业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健康相关知识,第二要特别注重于新的理念,最主要的是以人为中心,把对方当成你的照护对象,把他们放在中心,为他个性化地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能满足他的愿望,让他健康,这就是最好的策略,这是我们最终考核的技能。”

参赛感受:养老智能化、凸显人文关怀成为考核要点
王晨曦说,自己参加比赛已经是五年前的事情了,今年作为裁判员参与了整个比赛的打分、评判过程,她的感触很深:“在照护设计、实操等技术层面上,评判的标准变化不是太大,但是在智慧养老以及人文关怀的细节等方面,比赛的变化非常大。”
王晨曦说,此次比赛,很多设备是智能化的,比如血压仪、血氧仪等,都是和平台连接的,一旦被照护对象的指标出现问题,就会及时报警;在很多场景中,窗帘、灯光也都是智能语音控制的,甚至有一些环节还涉及到了AI,“这就要求参赛选手对于行业中的新技术、智慧养老的设备有一定的了解,要会操作智能设备。”
“再以考题为例,比如一个考题,说被照护对象需要吸氧,但是吸氧管掉在地上,如果直接捡起来给照护对象使用,是不能得分的,需要更换新的。此外,考试后会询问照护对象的感受,看看选手操作过程中,有没有让对方觉得被冒犯、不舒服的地方,也会作为打分的依据。”王晨曦说,早几年被照护对象都是以身体失能为主,今年比赛的考题中,失智人群、阿尔兹海默症人群频频出现,选手们的照护也侧重精神的关怀和引导,这也是未来养老照护的方向。

年仅17岁的沈乐雯已经是高级技师,是这个行业的最高职称了。她也选择先不就业,在学校继续深造,延长为5年制,2027年毕业。
“我还想参加一届技能大赛,继续提升自己,希望下次有望冲进世赛。”沈乐雯说,通过参加此次大赛,她对养老行业充满信心,“我国已经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比赛训练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国家在养老照护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未来的机会很多。我也相信,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按照比赛要求这样高标准地执行下去,也一定会让我们的老人拥有舒适、安心的晚年生活。”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受访者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