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限制”和“歧视”困住银发族远行脚步

10月27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银发一族”旅游消费调查报告,指出老年人旅游存在年龄限制、保险歧视、适老化服务不足、合同陷阱等问题。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深度访谈、消费体验以及合同梳理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有效问卷13830份,电话咨询或实地体验22家旅行社有关老年人参团的政策、服务流程及合同签订情况,并对20份老年人旅游产品合同文本进行梳理分析与合规性评估。(11月3日 《中国消费者报》)

这份基于上万份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报告,不仅是一份消费警示,更是一记敲响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警钟。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许多老年人的心声时,现实却用一道道无形的门槛,困住了他们远行的脚步。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旅游消费潜力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50后”“60后”身体尚健、经济独立、时间充裕,渴望通过旅行丰富晚年生活。然而,市场供给却远远滞后于需求。一些旅行社以“高龄风险”为由,直接拒收65岁甚至60岁以上的游客;有的虽允许参团,却强制加收高额“年龄附加费”或“保险费”,变相抬高出行门槛。这种基于年龄的“一刀切”做法,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歧视,不仅侵犯了老年人的平等消费权,也背离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更令人忧心的是,老年旅游产品普遍缺乏适老化设计。行程安排紧凑、住宿条件不适、交通设施不便、缺乏医疗应急支持,导游也往往不具备服务老年群体的专业能力。许多所谓“老年团”,实则是“赶路团”,让本应放松身心的旅行变成体力透支的负担。与此同时,部分机构打着“低价游”“养生游”旗号,诱导老年人购物消费,甚至设置模糊合同条款,埋下纠纷隐患。老年人信息甄别能力相对较弱,维权难度大,极易成为消费欺诈的受害者。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行业标准缺失、服务理念滞后与责任意识淡薄的综合体现。一些企业将老年游客视为“高风险、低利润”群体,宁愿设限拒客,也不愿投入资源提升服务质量。这种短视行为,不仅错失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更损害了行业的长远信誉。

要让银发族真正“走出去”,必须打破“限制”与“歧视”等多重枷锁。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快制定并落实老年旅游服务专项规范,明确禁止以年龄为由拒绝接待,规范保险定价机制,推动旅游合同透明化、适老化。其次,旅行社应转变观念,从“规避风险”转向“专业服务”,开发节奏舒缓、安全保障强、文化内涵丰富的适老产品,配备专业医护随行和无障碍设施。同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对老年游客的尊重与照护能力。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给予更多支持。子女可协助父母筛选正规旅行社,了解合同条款;社区和老年大学可开展旅游安全教育,提升老年人维权意识。媒体也应持续关注,曝光违规行为,推动形成尊重老年消费者的良好氛围。

老年不是负担,而是人生的又一春。每一位老人都应享有平等出行的权利。莫让偏见与惰性,剥夺他们看世界的权利。当我们为银发族打开一扇门,不仅点亮了他们的晚年,也为整个社会注入了温情与文明的光亮。让“夕阳红”畅游“诗和远方”,不应是奢望,而应成为现实。(舒朗秋)

上一篇: 被征地养老保障与自费参保只能“二选一”?失地农民权益谁来保证?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