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耀中耀华教育网络(以下简称“耀中耀华”)全球校区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楚珩日”,以纪念创办人曾楚珩女士对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同时也迎来北京耀中国际学校(以下简称“北京耀中”)建校30周年及耀华国际教育学校上海临港校区(以下简称“上海耀华临港校区”)创校1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
秋雨初霁,北京耀中校园内师生、校友与各界嘉宾齐聚,共同庆祝建校30周年。校园内处处洋溢着欢庆的氛围,庆典活动庄重而温馨,“向上之心强,相与之情厚”,耀中耀华教育网络全球校区线上线下联动,与各界嘉宾一起为北京耀中送上诚挚祝福,共同见证她的“三十而立,风华正茂”。

融汇中西 共创未来
当日,北京耀中校园精心装点,彩旗与鲜花交相辉映。华籍校长与外籍校长并肩而立,于校门处亲切迎候各界嘉宾——这一“双校长”办学模式作为该校三十年前在北京地区率先引入的创新实践,如今已成为国际化教育的典范。以“三十周年时光通道”为主题的展板长廊,则生动展现了学校从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到今日辉煌的发展历程。经过三十年的深耕细作,北京耀中已发展成为多元文化校园的典范,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跨文化社群,成功汇聚了来自全球超过45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
在随后的庆典仪式上,耀中耀华行政总裁兼校监陈保琼博士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耀中三十年的发展历程,陈保琼博士强调:“教育的核心是信任。我们以高标准响应国家教育强国政策,赢得全球家庭的信赖。”她表示,面对全球教育变局,耀中耀华将继续保持创新,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牛津大学等知名机构合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学生的升学路径,深化与全球高校及行业的合作。“2025年,我们新增了香港中学文凭(HKDSE)作为高中阶段的课程选择,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升学选项。”

耀中耀华副行政总裁(K-12教育)陈昕生博士在致辞时回顾道,三十年前,北京耀中在“与科技结盟、与文艺结盟、与仁爱结盟”的使命中奠基,这一由创办人曾楚珩女士确立的“三结盟”理念深刻融入课程体系与社区品格的塑造之中。她表示,“从与中国科学院、牛津大学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到师生原创音乐剧《木兰诗》通过现代艺术手法重新诠释传统故事,展现了跨文化的创造力;从‘耀中齐共鸣’计划引领学生关爱听障儿童,到校友在全球各领域传承价值观——这一切皆源于教育者对初心的坚守”。
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总监赵静博士也发表了贺词。她表示,北京耀中作为中国最早获得剑桥授权的学校之一,在融合中外教育标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了本地与国际发展的机会。多年来,耀中耀华学子屡获剑桥卓越学子奖,她希望更多学生能以此为榜样,面对当今世界诸多挑战,勇敢追求卓越;也期待剑桥与北京耀中继续紧密合作,不断创新、树立典范。
育才成果汇展 舞台绽放华彩
在热情洋溢的致辞后,整场庆典由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学生文艺表演串联起来,洋溢着青春与艺术的活力。钢琴独奏《云杉》优雅动人、哈萨克民族舞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弦乐四重奏深情演绎《D大调卡农》与《我爱你中国》的经典旋律,小学合唱团则以一首《尝试一切》唱出了探索世界的勇气与决心。

现场观众很快被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和专注投入的表演所感染,会场内欢笑声此起彼伏,掌声经久不息。在这个充满温暖与多元文化的校园舞台上,不仅展现了学生们卓越的艺术才华,更让所有人亲身感受到跨文化交流的无限魅力。这正是北京耀中三十年来始终坚持双语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育人成果的自信彰显。
如何建立坚实的信任?北京耀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信任的基础是奉献。”在30周年庆典上,学校特别设立了“长期服务奖”,以此致敬那些多年来默默耕耘、为学校发展倾注心血的教职员工。获奖者中,既有引领学校前行的校长,也有悉心育人的一线教师,还有在幕后默默奉献的行政与后勤职工。他们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热忱,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也成为北京耀中赢得广泛信任的坚实基石。
这份奉献如阳光般温暖,悄然滋养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而学子们亦将这份感动化为真诚的敬意与问候,回馈给予他们陪伴与成长的引路人。庆典当天,学校特邀众多校友重返校园,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与荣光。一位校友代表动情地分享:“在耀中的求学时光,让我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感的世界公民。这里的教育不只注重学术成就,更重视品格培养与全人发展。“我为身为耀中学子感到自豪,也衷心祝愿母校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蓬勃发展,培育出更多走向世界的优秀人才。”在欢声笑语中,嘉宾们共同切开饱含祝福的30周年庆典蛋糕,让幸福的甜意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间。庆典活动的另一个高潮是精彩的师生原创音乐剧《木兰诗》,通过现代艺术手法重新诠释传统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教育的创新精神。

随着音乐剧的圆满落幕,北京耀中国际学校30周年庆典在温馨与欢庆的氛围中落下帷幕。这不仅是一次对过往教育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耀中将继续以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回应时代与城市的召唤,为更多孩子架起通往世界的坚实桥梁,书写国际教育的新篇章。责任编辑:韩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