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医生,我手指疼了有小半年,有时候忍忍就好,有时候疼得受不了”“我肩膀疼了一个多月,想着过段时间就好,但一直好不了”……10月20日,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中国镇痛周(2025年10月20日-26日)”义诊现场,不少深受疼痛困扰的市民向专家现场求助。
该院麻醉科疼痛亚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孔令锁在接受“小叶医探”采访时指出,很多人总以为疼痛“忍忍就好”,但有些疼痛若不及时干预,可能拖成迁延不愈的慢性疼痛,不仅治疗起来十分棘手,还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疼痛有“好”与“坏”之分
“疼痛通常分为急性疼痛、亚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孔令锁介绍,持续3个月以内的急性或亚急性疼痛,多为身体受创伤、手术或疾病侵袭时的‘预警信号’。它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会随着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消失,通常被称为“好痛”。
需要注意的是,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的慢性疼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目录(ICD-11)》,定义为独立疾病。“像这样的慢性疼痛,我们通常称之为‘坏痛’,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内分泌系统甚至精神心理等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工作、生活、社交等,需要高度关注和积极诊疗。”孔令锁说。
别让“忍忍就好”拖垮健康
孔令锁指出,并非所有的疼痛都需要到医院就诊。“比如,当下很多年轻人、低头族经常出现肩颈疼痛或腰酸背痛,这些症状是在提醒我们伏案工作时间太长了,通常抬抬头、拉拉筋,症状就能缓解了。”
然而,若急性疼痛得不到及时治疗或镇痛不足,也可能会转变成慢性疼痛,比如长期头痛发展为颈源性头痛、慢性腰腿痛发展为椎间盘突出等。“我们也在门诊遇到过带状疱疹患者,因为忍痛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发展为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会迁延数年,治疗起来也很棘手。”孔令锁补充道。
专家提醒,治疗疼痛并非小题大做,而是一种科学应对与管理。任何持续超过两周、反复发作或者影响生活的疼痛都应被视为重要的健康信号,应积极寻求诊断与干预。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实习生 罗唯嘉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