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不用刷题,直接报名一天后的考试,考完即可30天拿证。”只需花费1050元,便可走完全部流程直至拿证。如此“考”出的健身教练,正悄然潜入各大健身房,成为指导人们健康的“专业人士”。这不禁让人心生寒意:当关乎生命健康的职业认证沦为可买卖的商品,我们挥汗如雨的健身房,是否正潜伏着一个个隐形的伤身陷阱?
健身市场的火爆,本应催生更加专业的健身服务生态,可“能卖课就能上岗”的行业乱象,却让健身教练异化为“销售专员”。这不仅背离了行业守护健康的初心,更让消费者陷入“花钱买伤”的困境。从报道中可见,有人花费上万元请私教,不但体重未减反而伤了腰;有人在教练指导下训练受伤入院。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揭示出“水证”教练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需要正视的系统性问题。
健身教练,顾名思义,应是人们安全、科学健身的守护者。这一职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要掌握运动生理学、营养学、康复训练等系统知识,更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在发达国家,健身教练认证需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系统学习和严格考核。而当下国内一些培训机构却打着“包过”“免考”“快速拿证”的旗号,将严肃的职业资格认证异化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证的生意,使关乎消费者安全的职业,几乎沦为“零门槛”行当。
“水证”泛滥的根源在于行业爆发式增长与规范体系滞后之间的矛盾。随着健身行业井喷式发展,市场对教练的需求急剧增加,这让一些不良培训机构看到了商机。而准入门槛的缺失和认证体系的混乱,更为“速成教练”大开方便之门。目前国内健身教练证书种类繁杂,既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CBBA等权威证书,也不乏各类机构自封的认证,而健身教练是否必须持证上岗却缺乏硬性规定。这种多重标准、监管缺位的状况,使得“水证”有了生存土壤。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一些健身房在业绩导向下,形成了“重销售、轻专业”的畸形评价体系。在这些场所,教练的卖课能力成为衡量其价值的首要标准,专业水平反被忽视。“只要课卖得多,其他的都不重要”。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使专业教练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更让整个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当拼业绩取代拼技能成为行业常态,专业滑坡也就在所难免。
治理“水证”乱象,需要构建全链条的规范体系。首要之举是建立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明确健身教练的必备资质与考核要求。相关部门需强化监管力度,对培训机构进行规范整顿,严厉打击花钱买证行为,对违规机构依法撤销认证资格。只有从源头上堵住“水证”出口,才能净化行业生态。
对健身房而言,更需要认识到,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练的专业度,而非销售技巧。建立“唯专业论”的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考核提升教练专业素养,才是打造品牌形象的正道。那些仍在迷恋销售至上的健身房应当警醒:消费者可能会被营销话术一时吸引,但最终只会为专业价值埋单。
健身行业本质是健康产业,其核心价值在于为用户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健康服务。当专业能力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当“水证”教练无处遁形,健身房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的健康“加油站”,而非伤身之处。每个健身者带着汗水走进健身房,他们带走的应该是健康,而不是伤病。这不仅关乎行业规范,更关乎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基本尊重。
杜绝“水证”教练,净化健身市场,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当专业、规范、诚信成为行业共识,健身行业才能走出信任危机,真正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应有之力。
初审: 王韬 复审: 侯薇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