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笔墨|烛光里的坚守:教师节再思“平凡之重”

又是一年教师节。社交媒体上涌动着对恩师的深情告白,鲜花再次成为这个初秋最温暖的风景。在叙事与抒情之外,我们或许更需要一次沉静的凝视——凝视那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凝视那些看似寻常却重若千钧的教育日常。教师节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一时的礼赞,更在于对教师平凡工作的深刻理解。

教育的伟力,从来孕育于细微之处。一位乡村教师每天多花半小时为后进生辅导功课,一位班主任细心注意到学生情绪的低落并与之谈心,一位老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教案至深夜——这些画面没有那么令人震撼,却是教育真正的脊梁。正如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奇迹的诞生,并非依靠石破天惊的壮举,而是源自无数个平凡瞬间的累积。那位用方言为学生朗读诗歌的语文老师,那位在实验室里带着孩子惊叹于科学之美的物理老师,那位告诉学生“你很重要”的班主任,他们用微光点亮了微光,最终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然而,教师群体的日常压力与现实困境却常常被忽视。“教好书”的本职要求之外,诸多非教学任务层层加码,使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深入交流这些核心工作反而被挤压。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常常承担着活动组织者等多重角色。这种角色超载,无形中冲淡了教育的专注与纯粹。教师节的真谛,应当包含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尊重与维护,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回归课堂、回归学生。

比节日颂歌更重要的,是构建一种持之以恒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简化考核流程,减少非必要行政干扰,保障教师潜心教学的空间;改善基层教师待遇,提供更多专业发展机会,特别是关注那些在偏远地区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卸下对教师行业“神圣化”的道德绑架,认可其作为专业劳动者的价值,尊重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当我们期望教师塑造未来时,也当反思我们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足够坚实的支撑。

尊师重教,绝非九月十日一天的仪式,而是体现在365天中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对教学自主的保障。让我们在献上赞美之余,更致力于拆除那些对教育活力的束缚,让教师能够从容地深耕于课堂这一核心腹地。

烛光虽微,足以照亮心灵;坚守虽朴,终将塑造未来。在这个致敬教师的节日里,让我们以平实的目光重新发现讲台上的平凡伟大,以务实的行动守护教育的那份纯粹。每一份静水流深的日常付出,都值得被看见、被珍视、被铭记。

(作者 卢冰洁)

上一篇: 无偿献血对身体有损伤吗?专业说法来了!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