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摆拍乱象,不能只靠 “事后罚”

“你是中国人吗?帮帮我,我做生意破产后被人娶到这里……”视频中,身着外国传统服饰、怀抱婴儿的中国女子向博主“××在海外”求救。随后,博主发布系列视频,称在印度贫民窟营救中国女子,引发大量关注。9月7日,公安部网安局通报,该系列视频由22岁杨某江与其25岁女友陈某心虚构摆拍,二人通过制造极端场景博眼球、涨粉,为直播带货引流,目前已被依法行政处罚。(9月11日 《法治日报》)

近年来,短视频摆拍乱象层出不穷,从打造“苦情戏”卖惨营销,到编造虚假人设收割流量,再到炮制谣言制造社会焦虑,可谓花样翻新。尽管监管部门多次出手整治,相关平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摆拍乱象依旧屡禁不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摆拍—引流—带货”已成为部分自媒体的“变现套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创作者为博流量屡屡突破底线,加之其素质参差不齐、平台管理困难,违规者若未及时被查处,便会愈发肆意逐利。而自媒体“轻量化”的特质让账号“换马甲”轻而易举,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不能仅依赖“事后罚”。“事后罚”虽能起到一定震慑作用,让摆拍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做法,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摆拍乱象的滋生。从源头预防、过程监管到事后惩处,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

在源头预防上,平台需压实主体责任。一方面通过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极端、虚假内容曝光;另一方面运用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视频进行智能筛查。同时建立创作者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者采取限制账号功能、封号等措施。以抖音为例,其通过严格审核,对违规内容即时限流、下架,对创作者进行分级处理,已取得初步治理成效。

监管部门需主动作为,强化平台监督。一方面,督促平台健全审核机制,明确标准流程,并定期检查评估;对审核失职、纵容摆拍的平台,依法采取责令整改、罚款、暂停业务等处罚。另一方面,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将违规自媒体账号、MCN机构及平台纳入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参考网信办经验,及时公开典型处置案例,形成监管震慑。

过程监管同样关键。监管部门与平台之间应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平台一旦发现疑似摆拍视频,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以便监管部门迅速介入调查核实。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例如,快手平台设置了便捷的举报入口,用户发现摆拍视频可随时举报,平台会在短时间内进行处理,并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

短视频摆拍乱象屡禁不止,已对网络生态、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监管不能只靠“事后罚”,只有平台、监管部门、公众等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全流程的监管体系,才能有效遏制摆拍乱象,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上一篇: 轮椅上的安心:中国人寿寿险安阳分公司“一次办好”暖人心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