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深度重塑生活,伴随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突破8亿的,是虚拟世界的繁华与喧嚣。然而这份繁华背后,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带来的保护挑战日益严峻。
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性消费观仍在形成阶段,心理成熟度相对不足,面对直播平台上即时反馈、虚拟荣誉等精心设计的刺激机制,更容易陷入冲动,难以有效抵御诱惑。虚拟礼物带来的喝彩可能触发强烈的即时满足感,形成一种难以自拔的数字依赖循环。家长应该对孩子及时进行网络素养和金融常识教育,让孩子理解虚拟消费的本质,认清“打赏”“抽奖”背后的营销逻辑,培养理性判断力和抗诱惑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明确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和用途,做到有效陪伴而非放任自流。“技术依赖”无法替代言传身教,沟通引导与合理监管缺一不可。
平台作为守护孩子的重要防线,责任尤为关键。四部门《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已划出清晰红线,网站平台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把实名认证落到实处,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持续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内容供给,让家长放心、孩子满意、社会叫好。
学校这片育人的沃土,同样需要播下理性的种子。在安全教育课堂上,老师们可以化身引路人,通过生动的模拟场景和真实的案例剖析,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消费观。
数字浪潮奔涌向前,无法阻挡,但我们可以也必须为下一代撑起一方晴空。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得那个既能拥抱科技红利、又守护好成长净土的安全平衡点,这不仅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责任,更是数字时代赋予全社会的必答题。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雅玲(华中科技大学)
责编:沈素芬【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