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满溢“温情担当”-中国吉林网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未录取通知书”引发热议。实则,“未录取通知书”这一表述并不精准,称其为“致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更为恰当。不同的表述,予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前者难免让人觉得冷漠,而后者承载的是满满的温情与担当。有网友质疑多此一举:“让人空欢喜一场,感觉像是二次伤害。”此质疑确有其理,然而,我们不妨学会接纳生活中的温情,尤其是这种饱含担当的温情。

未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却收到来自心仪大学充满温情与担当的信,着实值得珍视。信中所讲的故事并非空洞的心灵鸡汤,而是激励奋进的助跑器。诸如湖南三本学生成为商界翘楚的故事,以及校长分享自己年轻时做砌墙泥瓦匠的经历,亲切且具感染力,让学生领悟到“只要你优秀,到哪里都能当英雄!”这样的故事与激励,我坚信,不仅能在当下给予鼓舞,更会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动力。大千世界五彩斑斓,人生赛道纵横交错,今日的未录取并不妨碍未来铸就辉煌,只要执着追求优秀、始终坚守优秀,必定能绽放出人生的秀美之花。

事实上,这封“致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值得点赞。从大学的角度而言,它彰显了大学的宽厚与温情担当。对未录取同学充满尊重,并以“一封信”给予学生一次来自心仪大学的深刻人生教育,这般真诚的尊重令人动容。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起初或许会有些许失望,但当读完这封信,失落的阴霾必将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美好的憧憬。

当然,并非倡导所有大学盲目模仿。每所大学都有自身实际情况,应依据自身特点展现温情担当。例如,云南大学在给考生的通知中增加未录取原因备注“总分低”,这既是对考生的尊重,也为考生后续复习或下一届考生做出提醒。这种备注背后的温情担当,值得推崇。我们常言雪中送炭,实则这封信、这个备注便是那雪中的炭火。当人们被失败、失落与挫折的冰雪笼罩时,这份“炭火”能够点燃奋起的烽火。

梦想成真是每个人的追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梦想成真往往只眷顾少数人。我们大多数人在追梦途中,总会遭遇各种羁绊。面对这些羁绊,我们要善于发现并接纳生活中的温情。实际上,正是在接纳这份温情的过程中,我们的幸福感知能力得以不断提升,最终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对于那些传递温情的人,我们怎能不致以敬意与感恩?正是他们,让平凡的生活闪耀光芒,充满精彩。

有人说,这是温情的拒绝,其实,这更是温情的引领。“致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让学生洞察自身潜能与未来,展现出大学的担当与温情之美。而且,这不仅是对学子的温情引领,亦是对所有大学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温情引领。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这样的温情引领不正是助力攀登的养分、照亮峰顶的阳光吗?(殷建光)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上一篇: 虚惊一场!手提包“失踪”一小时,弋阳公安火速找回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