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确诊子宫内膜癌!生育无望 这个团队用爱与信念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林院,我生啦!男孩,5斤1两!”

“小艳,恭喜恭喜!真是太开心了。”

近日,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钱江院区(杭州市妇产科医院)生殖医学科林小娜主任医师点开患者小艳(化名)传来的简讯,难掩喜悦,一颗牵挂已久的心也随之落下。

在医学的字典里,“不可能”也可以被重新定义。当子宫内膜癌遇上生育难题,2年3次宫腔镜手术,2次试管移植,一位渴望成为母亲的女性用爱与信任,与医生共同写下生命逆袭的奇迹。

36岁确诊子宫内膜癌

但她仍有一颗想做母亲的心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局灶癌变”。拿到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诊断结果时,小艳并没有感到特别意外。她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平时深受小朋友喜欢。不过,婚后对于自己什么时候生宝宝,小艳一直想着顺其自然,并未特别放在心上。

“其实确诊癌症前的一两年,在我们当地又查出过子宫内膜息肉,当时特别担心恶变。手术处理完之后,按理说应该持续用药、复查,但是我自己觉得应该没事了,就疏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随着年龄的增长,36岁那年,由于月经不规律,加之一直没怀孕,小艳心里预感不太对劲,于是决定到杭州,找专家系统复查一下。接诊的正是林小娜。

彼时的小艳,体重达到97kg(BMI35.6)。“大体重、月经不规律、不孕,都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问诊时,林小娜心里已经绷起一根弦,“先去做个B超,看看子宫内膜厚度。”

结果显示,小艳的子宫内膜厚度达到18mm。“子宫内膜的厚度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最厚在14mm以内,超过15mm就要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 林小娜说道。

之后的病理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林小娜的判断。

尽管确诊那一刻还是给了小艳沉重一击,不过由于第一次手术时已经做过不少功课,她很快调整好心态,将重心转向治疗。“医生,我还想当妈妈,我希望能保留子宫。”

控制肿瘤、手术、试管

她的每一步都在与时间赛跑

“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并不困难,如果没有生育需求,常规治疗切除子宫及附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保宫保育的治疗需要具备特定条件,比如分子病理提示低风险、对孕激素敏感等等。” 林小娜介绍。

幸运的是,经过严格评估,小艳的情况可以尝试保宫治疗。但未来能否成功生育,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林小娜表示,子宫内膜癌保守治疗后,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大概有不到30%的生育机会。但随着年纪增长,卵巢储备功能、卵子质量会大幅下降。小艳确诊时已经36岁,且体重将近200斤,大体重的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往往偏差。这就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患者的疾病控制好,让子宫内膜恢复到正常,还要成功怀上孕。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展开。

口服孕激素药物是首选的保守治疗方式,通过高效的孕激素,抑制子宫内膜的增生和癌细胞的生长。但第一个月的药物治疗下来,内膜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争分夺秒“逆转”病情,提高胜率,林小娜查阅了大量文献、指南,结合自己过往在子宫内膜疾病和相关宫腔镜手术中的诊疗经验,制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冒险”的方案:在宫腔镜下,对肿瘤病灶较为严重的部位进行单点电切,其他更为广泛的部位配合冷刀刮除。但这对手术操作要求极高,既要最大程度地缩小病灶,以增加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又不能过度损伤子宫黏膜,否则很可能造成宫腔粘连,影响后续受孕。

面对林小娜提出的手术方案,小艳果断同意了。

随着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效果很快显现出来。小艳的子宫内膜厚度迅速变薄,恢复到0.7mm的正常范围内。与此同时,在营养/减重门诊的科学健康管理下,小艳成功减重了近40斤。

肿瘤初步得到控制后,林小娜又为小艳放置了曼月乐宫内节育器,通过局部释放孕激素,进一步减轻全身用药的剂量和副作用。同时,辅助生育相关的促排卵、取卵、冷冻胚胎等流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同步开展,最大限度地为受孕争取时间。

林小娜解释,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后两到三个月才可以考虑怀孕,但通过放置曼月乐环,我们把做试管婴儿的步骤前移了,在取环前就完成了胚胎冷冻。取环后过渡了一个月,就可以直接进行胚胎移植了,大大减少了等待时间和复发风险。

终于,在去年10月,小艳成功受孕。漫长的孕期她一路“绿灯”通行,并于今年7月初,足月顺利诞下一男婴。

医学一直在努力重新定义“不可能”,如果您也与小艳一样面对生育难题,不要灰心,重拾信念与信心,让每一次孕育都成为可能。

上一篇: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贵阳会晤展现中国方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