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院坝会 143人安全|紫云岩上村搬迁动员记

6月的阳光,照耀着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的大山,该乡岩上村一组村民王上奎站在村口,望着远山终于下定决心,“搬!在这里继续住着,心里总是悬着个石头。”

作为安顺市3个地质灾害极高风险点之一,岩上村一组村民的生命安全与山体隐患紧紧绑定。“锅底寨”的戏称背后,是四面环山如漏斗的险峻地形。

“不搬,睡都睡不踏实。”王上奎的感慨道出了村民们的纠结,祖屋承载着乡愁,却也直面着风险。

这个四面环山的普通村寨,从2021年起,由于存在山体滑坡的隐患,4年间,已有两次搬迁,搬走40户192名村民,如今还剩下40户143人。

今年以来,白石岩乡党委政府将搬迁安置作为头等大事,以5次院坝会为纽带,最终说服143名村民安全搬离,放心安居。

时针拨回今年2月13日,第一次院坝会在晒谷场上召开,“搬迁” 二字如大石投入深潭,激起了此起彼伏的质疑:“住了几十年都没事,为啥要搬?”会议刚开始,一位村民便扯着嗓子提出疑问,话音未落,人群中便响起一阵窸窣的议论声。

参会的32户村民中,只有14户在初步意向表上画了圈。白石岩乡副乡长罗志江站在人群中,裤脚上沾着巡山时的泥点,他展开地质监测图大声说:“大家看这等高线,咱们村就像坐在‘石头碗’底,一旦滑坡,连跑的路都没有。”

看着多数村民犹豫的神情,罗志江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作为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副乡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锅底寨”的危险。

去年汛期,他目睹后山的土体,从裂缝中渗出的地下水带着泥沙。每当想起那个场景,他都背脊发凉。

面对村民的疑虑,乡镇干部展开了一场耐心的“拉锯战”。5月22日的第二次院坝会,罗志江带着电脑来了。当“地质灾害警示教育片”中的崩塌画面映在村民眼中时,会场突然安静下来,有村民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角。“你们看这裂缝,比去年宽了两指。”他用激光笔指着画面,台下有村民倒吸冷气。这一次,又有16户村民松了口。

看着逐渐松动的局面,罗志江看到了希望,他在心里盘算着,剩下的10户回去再做做思想工作,应该能成。

然而,还没来得及做通所有村民工作,6月5日,一次大雨后的普通巡查,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巡查员的紧急报告让乡镇干部连夜集结,“后山出现巨型裂缝!” 崩塌风险陡增,刺耳的警报声中,全体村民被紧急疏散到安置点。

“搬,尽快搬。”6月8日,第三次会议地点改到了山口下方,当罗志江展开航拍图时,人群中传来惊呼 —— 绿树掩映下,那道裂缝如狰狞的伤疤横亘山体。

“搬!命比啥都重要。”还未同意搬迁的村民打破沉默,40 户人家首次达成共识。

但新问题接踵而至。“出嫁女儿能拿补偿款吗?”6月12日第四次会议上,7位村民的追问让统计工作暂停。次日,罗志江带着政策文件走家串户,在村民家堂屋里摊开文件逐条解读。

6月19日第五次会议,会场设在已搬迁村民王海燕的新宅中,主题内容开成了“实景推介会”,看着敞亮的院落,村民伍登摸了摸新房的砖墙:“这才像过日子的地方。”

乡镇干部也拿着图纸,现场介绍新房的地址、户型、朝向。新房位于距离村寨1.5公里外的平地上,不仅远离地质灾害威胁,还紧邻村里的主干道,交通十分便利。

143名村民齐齐整整都同意搬迁了。

距离村民搬进新房的时间还有5个多月,这段时间,如何让安置点的村民住得舒心,成为白石岩乡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设在乡里学校的临时安置点,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干部每日穿梭。“老乡,今天的牲口喂过了,油和大米放在门口了。”在白石岩乡团委书记、安监办负责人罗一力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安置村民的需求:王大妈需要降压药,留守未成年人想要课外书……

为了让村民安心,乡里实行“每日一巡”制度,工作内容清晰又具体:清晨帮着喂牛,午后调解生活琐事,夜晚放映露天电影……当县里的物资车送来米面粮油时,村民们看着码放整齐的物资笑了:“干部们比我们想得还细。”

从最初14户同意到40户全员签约,五场院坝会见证的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基层治理中“以心换心”的生动实践。

“搬迁不是终点,是新生活的起点。”紫云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石岩乡党委书记敖成领的话,道出了这场迁徙的深意。

他的手机里存着倒计时日历:“7月底开工,12月30日前务必让村民住进去。”这个晒得脱皮的基层干部铺展开规划图,计划将在新房附近发展产业,“要让搬迁户既安居又乐业”。敖成领眼神坚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胡玉山

编辑 胡玉山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上一篇: 【多彩新论】当校园大门打开后,管理如何跟上?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