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消防队员张思清赶赴承德兴隆抢险救灾:挺进“信息盲区”,传出“孤岛”灾情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刘杰)11月21日上午,廊坊市消防救援支队银河南路消防救援站通信室内,“90后”专职消防队员张思清与队友俯身在工作台前,正一起调试消防通信保障装备。

9月1日,张思清在通信室值班值守。河北日报记者王伟摄

四个月前,就是靠这些装备,他和队友在兴隆县传出了‘孤岛’的第一手灾情。

7月25日至29日,承德市兴隆县遭遇两轮强降雨,部分地区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六道河镇的响水湖等7个山村与外界彻底失联。

受灾山村犹如“孤岛”,掌握灾情方能精准救援。7月29日清晨,张思清所在的廊坊消防第二救援分队临危受命,作为首批力量挺进五道河、响水湖等“信息盲区”。他们立即组建5人前突小组,与承德市6名消防员共同行动。

背上近20斤重的装备包,张思清跟随队伍冒雨出发。包里装着卫星电话、无人机等设备,承载着传递灾情信息的重担。

7月30日,张思清和战友们在兴隆县五道河村转移受灾群众。受访者供图

冒着大雨,几人在湍急的河流与乱石间艰难前行。10时许,张思清等人在距离五道河村委会一公里处停下。脚下是洪水,身旁是近乎垂直的绝壁,最窄处不足半脚掌宽。

“再危险,也要往前冲!”固定好安全绳,张思清一步步往前挪。雨水顺着头盔流下,模糊了视线。100米长的崖壁,他们用了近40分钟才通过。

抵达一个岔路口时,30米宽的河面洪水滔滔。张思清和战友结成人链,在齐胸深的河水中横渡,几人的小腿被水流冲得抽筋,甚至还被锋利的石块划破。

赶到响水湖村,眼前景象令人心碎,道路全部冲毁,房屋损毁严重。“村民们被困在村里,几栋房屋随时可能倒塌……”村党支部书记贾占海满脸焦急,“你们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

7月30日,张思清和战友们在兴隆县五道河村攀爬断崖执行搜救任务。受访者供图

通信设备没有信号,无人机不能起飞,张思清等人只得挨家挨户查看灾情。响水湖村三组的一根电线杆被洪水冲歪,随时可能倒塌砸向民房。他和几名队员用绳索固定电线杆,合力将其扶正加固。“多亏了你们,不然我这房子就完了!”老大爷再三感谢。

“多收集一份信息,快一秒报告灾情,就能多救一个人。”尽管疲惫不堪,但每到一个新地点,张思消立即冒雨调试设备、寻找信号。每发现一处险情,他都详细记录并标记,以为后续救援提供精准信息。

徒步穿过13公里险峻山路,横渡10余条湍急河流,攀爬4条峭壁山路……15时许,在与外界完全失联、体能和心理遭遇双重挑战的情况下,前突小组完成对五道河、响水湖等失联山村的灾情侦察。

“必须把这些信息传出去,村民们等不起!”泥水溅湿了裤腿,冷风钻进衣领,张思清和队友们短暂休整后,立即返回前方指挥部报告受灾情况。

16时20分许,艰难跋涉中,空中传来一阵无人机的嗡鸣声。张思清立刻掏出卫星电话,屏幕上终于跳出了微弱的信号。“通了!通了!”他激动地大喊。

9月1日,张思清在调试无人机。河北日报记者王伟摄

“五道河村被泥石流严重侵袭,通往响水湖村的道路全部被冲毁,两个村道路、房屋损毁严重,村民目前被困在村里……”前突小组抓紧时间汇报受灾情况。

当“孤岛”灾情第一时间传到前方指挥部,张思清这个在抢险救灾中从未退缩的汉子,眼眶突然湿润了。

回程的路更加艰难,忍着伤痛和疲惫,一瓶矿泉水、一根火腿肠就是全部补给。当日19时许,张思清等人连续侦察搜救11小时后返回五道河村口,全程徒步行进26公里。

接下来的几天,张思清又随队前往五道河村、六道沟村执行搜救任务。他运用无人机对10公里范围区域进行地毯式搜寻,探查河道、山沟、沙地废墟、灌木丛等,直到8月1日晚搜救任务结束。

9月1日,张思清在通信室值班值守。河北日报记者王伟摄

灾情收集、搜索人员、转运安置……在兴隆县的日日夜夜,深深烙在了张思清的心里。他告诉记者,通过4G单兵图传、无人机等设备,他们精准识别和捕捉灾害现场情况,不敢有丝毫大意,为的就是多争取一分钟,多救一个人。

“哪里有灾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消防队员冲锋在前的身影。”说这些话时,张思清眼神清澈、话语坚定。

上一篇: 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物装公司:“3C体系 3人小组”破解贸易业务管理难题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