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刘振、毛蓉)近日,武汉文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2022级新闻传播系学子在传播学教研室主任毛蓉、网络新媒体教研室主任刘珍珍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赴广东佛山、江门、开平三地开展专业实习。
专业赋能与文化传播并重
自实习启动之初,人文艺术学院便以“专业赋能 文化传播”为核心双主线,让实践既“有技术厚度”,更“有文化温度”。从传媒企业到融媒中心,学子们全程“沉浸式”对接行业一线。在广东精鹰传媒,集团高管以《有功夫来佛山》等文旅IP爆款案例为切入点,拆解“影视 文旅 IP”全流程策划逻辑,解答“采访应急处理”“团队协作分工”等实操难题,校企现场签订实习基地协议。
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学子们走进XR虚拟演播厅,亲身体验“龙舟赛直播场景模拟”“危险地带虚拟拍摄”等技术应用,直观理解“扩展现实如何革新影视创作”。在江门日报社,资深记者针对“爆款短视频脚本设计”“微纪录片选题优化”展开专项指导,从“人物采访维度拓展”到“叙事节奏把控”,手把手提升学子的内容创作能力。
从记录观察到深度对话
从文化地标到街头巷尾,学子们化身“文化传播者”:在佛山祖庙,以赛事标准开展红色主题拍摄,用镜头捕捉醒狮武术的力量感、古建砖雕的匠心细节;在南风古灶(五百年龙窑遗址),围绕“非遗柴烧技艺活化”开展头脑风暴,提出“VR云游龙窑”“匠人故事IP化”等创新传播方案;在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狂飙》取景地,骑楼廊柱间的侨乡印记被镜头捕捉,学子们边拍摄边解读建筑背后的移民故事。
从文化地标探访到实景现场深耕,学子们从“记录呈现”走向“深度对话”: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内,同学们连续三日早9点至晚11点驻守实景演出《归途》剧组,记录青年演员从排练到登台的全过程;在开平塘口镇,同学们以“仓东计划”沈益民为核心采访对象,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多角度捕捉碉楼与村落相融的生态之美;在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氏煲仔饭”的后厨中,同学们围站荔枝木灶台,细致记录浸米、铺料、火候把控等非遗技艺细节。
摒弃传统“室内实训”模式,学院将课堂搬到文化地标、企业车间、古村古镇:在西樵山国艺影视城,结合“媒介场景理论”解读“四十年代上海街”“紫禁城场景”的创作逻辑;在祖宅村联排碉楼,通过拍摄“防御枪眼与建筑美学的共生”,理解“侨乡建筑中的人文智慧”。
以“实战”为引 对标行业需求
从“佛山文旅IP策划”到“江门侨乡微纪录片创作”,从“非遗技艺传播方案设计”到“融媒内容选题申报”,每个任务均对标专业赛事或行业真实需求。学子们分组完成“选题调研—内容创作—成果展示”,在解决“如何让年轻群体关注侨乡文化”“如何用短视频呈现非遗魅力”等实际问题中,提升影像叙事、创意策划、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最终产出多部微纪录片作品。
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吴聪表示:“从湘西扶贫一线到敦煌文化探秘,从东盟开放前沿到侨乡文脉传承,学生在行走中观察社会、在实践中体悟担当。此次粤地实习,既是武汉文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以实践育人才、以文化传薪火’的缩影,更是学院深化‘产学融合’的又一探索。”【责任编辑:何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