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汉人都知道一句老话:“货到汉口活。”意思是东西只要运到汉口,就不愁卖不出去。如今,这句话有了新说法,不光是“货”活了,连“人”“技术”“机会”都跟着活了起来。刚刚闭幕的2025汉交会,五天时间线上线下成交额超1800亿元,吸引50余国使节、3000余家中外企业、超20万人次观展。这场以“智联世界·贸通天下”为主题的国际经贸盛会,不仅是一场万商云集的交易盛宴,更是中国内陆城市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推动制度型开放的生动缩影。汉交会之变,折射出从“卖货”到“造生态”、从“区域卖场”到“全球接口”的深刻转型,彰显了武汉乃至湖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担当。
从“货”的集散走向“贸”的体系重构,汉交会实现了由实物交换向全链条现代贸易的跃升。本届汉交会主题由往年的“货通天下”调整为“贸通天下”,一字之差,蕴含深意。“货”重在实物交换,“贸”则涵盖商品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三大维度,体现全链条、高附加值的现代贸易逻辑。主展区165家优质企业中,六成聚焦外贸优品与创新消费,四成深耕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密集亮相。药食同源展区引入AI体质检测,纺织服装区打造“透明直播间”,咖啡茶饮区上演人机拉花竞技,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推动消费场景从“满足需要”向“创造想要”跃升。这不仅是展会内容的迭代,更是贸易形态的进化,汉交会正从传统集散地转型为集展示、撮合、履约、金融、数据于一体的开放型贸易生态平台。
从“线下展会”走向“数智生态”构建,汉交会打造了“永不落幕”的全球商贸新范式。线上汉交会数字平台集成智能导览、云上展厅、AI撮合、多语种直播等功能,实现“掌上预约、云上看展、即播即签”。AI数字人24小时不间断推介全球花卉,炒菜机器人126秒复刻港式滑蛋,无人机扫码即飞提供空中视角,这些看似炫技的应用,实则是数字技术对传统商贸流程的系统性重塑。通过构建“数字供应链 智能终端 云端服务”的闭环,汉交会不仅提升了交易效率,更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门槛,让“小商户”也能对接“大市场”,真正践行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普惠理念。
从“单向输出”走向“双向奔赴”合作,汉交会成为中外互利共赢的情感纽带与发展桥梁。十多位驻华大使亲临现场,化身“好物推荐官”;西班牙火腿、卢旺达咖啡、白俄罗斯麦片热销展馆;拉美牛肉、非洲木雕、匈牙利葡萄酒走进华中家庭。与此同时,湖北小龙虾、楚茶、汉派服装借势出海,非遗枣阳粗布登上国际舞台。这种双向流动的背后,是武汉“九省通衢”区位优势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耦合。中欧班列年开行超千列,低空物流港启用,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提速,汉交会不仅促成订单,更推动产能合作、标准互认与人文交流。正如肯尼亚大使所言:“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汉交会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情感纽带与发展桥梁。
从“办一会”走向“兴一城”跃升,汉交会持续释放综合带动效应。黄陂区将参展证升级为“文旅直通票”和“奥莱购物券”,联动木兰景区、奥特莱斯打造“参展 旅游 购物”消费闭环;“浙大校友黄陂行”等活动引才聚智,推动生物医疗、智能制造项目落地。这种“以会兴业、以会聚才、以会促消、以会交友”的综合效应,正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路径。十六载深耕,汉交会从区域性鞋包展蜕变为万亿级开放平台,累计成交额破万亿元,助力武汉加快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它证明,内陆城市只要坚持制度创新、拥抱数字变革、深化国际合作,完全可以在双循环格局中占据枢纽地位。
汉交会之“变”,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微观映照;汉交会之“盛”,是新时代“货到汉口活”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从“货”到“贸”,是汉交会的自我超越,更是中国推动制度型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微观缩影。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在于“引进来”的广度,更在于“走出去”的深度;不仅依赖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仰仗规则标准、数字生态、人文交流的软联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方鑫(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中共武汉市洪山区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责任编辑:廖逢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