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24日讯“不用开腹,就能把胆管里的石头碎掉取出来,现在肚子不疼了,吃饭也香了,真是太感谢中医院的医生了!” 近日,在荣成市中医院脾胃病科病房,刚康复出院的于女士(化名)握着主治医师的手连连道谢。她或许不知道,为她解除病痛的 “ERCP 下液电碎石术”,不仅是她个人治疗的 “福音”,更是荣成市医疗领域在胆胰疾病微创治疗上的 “零突破”—— 这是荣成市首例成功开展的 ERCP 下液电碎石术,标志着该市在复杂胆总管结石治疗领域迈入微创精准新时代。
突发腹痛查病因,复杂结石遇难题
事情要从1个月前说起。58岁的于女士因 “突发右上腹疼痛半发热” 紧急就医,经腹部超声、CT 等检查,被确诊为 “胆总管结石伴胆管扩张”。“患者胆管里的结石直径超过 1.5 厘米,且质地坚硬,属于复杂型胆总管结石。” 荣成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王燕回忆道,传统治疗这类结石有两种选择:一是开腹手术取石,创伤大、恢复慢,术后需长期携带引流管;二是常规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但普通取石网篮无法抓取坚硬且较大的结石,容易导致结石嵌顿或胆管损伤。
于女士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开腹手术风险较高,而常规 ERCP 又难以解决结石问题,治疗陷入 “两难”。“患者当时腹痛反复发作,还伴有发热、黄疸,要是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胆管炎、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宋晓玲主任说,面对患者的迫切需求,脾胃病科团队没有退缩,而是决定挑战一项更先进的微创技术 ——ERCP 下液电碎石术。
多学科协作破难关,精细操作保安全
ERCP 下液电碎石术是目前治疗复杂胆总管结石的前沿微创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口腔插入十二指肠镜,到达胆管开口后,将特制的液电碎石探头送入胆管,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冲击波击碎坚硬结石,再通过取石网篮将碎石取出,全程无需开腹,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但这项技术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胆管直径仅数毫米,碎石探头需在内镜直视下精准定位,既要确保击碎结石,又要避免损伤胆管壁,对术者的技术水平和团队配合度是极大考验。
为确保手术成功,荣成市中医院脾胃病科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联合麻醉科、影像科、手术室等科室开展术前讨论。影像科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清晰呈现结石位置、大小及胆管走行;麻醉科针对患者基础疾病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评估术中风险;脾胃病科团队则反复研究手术流程,模拟碎石探头操作角度,预判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出血、穿孔)并制定应对预案。
手术当天,在王燕主任的带领下,脾胃病科手术团队默契配合。十二指肠镜顺利通过口腔、食道、胃,精准到达十二指肠降部,找到胆管开口;造影剂注入后,胆管内的结石清晰显影;随后,细长的液电碎石探头通过内镜工作通道缓缓送入,在高清内镜直视下对准结石 ——“嗡……” 高频电流产生的冲击波精准作用于结石,原本坚硬的结石逐渐碎裂成直径小于 0.5 厘米的小块;最后,取石网篮顺利将碎石逐一取出,胆管造影显示胆管通畅,无残余结石。整个手术历时 1.5 小时,全程出血量不足 5 毫升,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 6 小时即可下床活动,腹痛症状完全缓解。
填补区域技术空白,微创治疗惠民生
“此前,荣成市复杂胆总管结石患者若想接受 ERCP 下液电碎石术,需前往威海、烟台等上级医院,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交通、住宿成本,还可能因转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王燕主任介绍,此次首例 ERCP 下液电碎石术的成功,并非偶然。近年来,荣成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始终致力于微创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先后选派骨干医师赴上海中山医院等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学习 ERCP 技术,购置高清十二指肠镜、液电碎石仪等先进设备,已累计开展常规 ERCP 取石、支架置入等手术80余例,为此次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ERCP 下液电碎石术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复杂胆总管结石,还可用于胰管结石、胆管狭窄伴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此次技术突破后,荣成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将进一步推广该技术,让更多胆胰疾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微创治疗服务。“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展 ERCP 技术培训班,带动荣成市基层医院相关技术发展,形成‘区域联动、上下协同’的诊疗网络,让微创技术真正惠及更多百姓。” 宋晓玲主任表示。
从 “开腹大手术” 到 “微创小内镜”,从 “转诊求医” 到 “家门口治疗”,荣成市中医院脾胃病科用一项 “零突破” 的技术,诠释了 “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也为该市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随着更多先进技术的落地,荣成市民将享受到更便捷、更精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健康福祉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讯员董昊)
责任编辑:苏盛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