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日报记者走访了10余所中小学的约50位学生、家长和老师发现,互联网时代流行的网络热梗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作文里的套路。当“绝绝子”“破防了”等网络热梗攻占中小学生作文本,不少大人瞬间“红温”。网络热梗成为孩子们口中的高频词,我们应如何应对?
首先必须厘清一个认知,在课余嬉戏、日常交流中,网络热梗与昔日顺口溜无异,是孩子通过特定语言融入同龄人群体、寻求认同的天性所在;然而,当它们频繁出现在需要规范表达与深度思考的正式作文中时,就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和家长警惕。我们的任务不是筑起高墙,而是架起桥梁,只有理解孩子“为何这样说”,才能引导他们“如何更精彩地表达”。
写作困难的根源从来不是“热梗”泛滥,而在于生活体验的匮乏和表达动机的缺失。当童年的色彩被简化为补习班与手机屏幕,当珍贵的家庭陪伴在忙碌中缺席,写作《童年趣事》或《我的爸爸妈妈》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没有“绝绝子”,笔下的空洞与套话依然存在。对于家长而言,与其把“烂梗”泛滥的“锅”甩给孩子,不如思考如何为孩子重构一个真实、丰富、可触可感的生活世界。生活有了厚度,表达才有温度,例如,陪爬一次未能登顶却收获坚韧的山、做一顿煳锅却充满欢笑的晚餐,给孩子一段可以“破防”的真实体验,再让孩子写“在挫折中成长”的感悟。这真实而鲜活的生活,正是构筑语言桥梁最坚实的桥基。
热梗之所以受孩子们欢迎,恰恰是因为它暗合了其认知发展规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其逻辑思维正需要具体、生动的情境支撑。于是,“绝绝子”既能与美景关联,也可以和精美的工艺品绑定。相比之下,语文课上的“壮丽”“豪迈”等词汇则相对抽象,譬如,若没有亲眼见过壶口瀑布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没有亲自登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这些千古名句便终究是纸面上的抽象符号。这便对教育者提出了关键指引,并非孩子们偏爱热梗,而是我们的教学未能将课堂上的抽象符号,系统地转化为学生心中可触可感的体验。教育的职责,正是要主动利用这一规律,始终提供将抽象化为具象的桥梁。
理解了孩子的认知规律,更需激发其运用规范语言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理论告诉我们,过强的外部控制与功利要求,反而会削弱学习兴趣;唯有激发“认知内驱力”,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实践便是一个绝佳范例,当孩子为了担任“传统节日讲解员”而主动查阅资料、为了制作“赞美祖国明信片”而捕捉山河细节时,精准、优美的表达便不再是作业要求,而是完成一件有成就感“作品”所必需的工具。有了探索世界、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这一引桥,学习知识也就从枯燥的目的变成了有趣的旅程。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童年的“接头暗号”,当年的网络热词“点赞”“给力”如今也被官方媒体带头使用。我们的使命从来都不是筑坝拦水,而是帮孩子架起从“语言游乐场”通往“文明会客厅”的语言桥梁,桥这头允许孩子用“热梗”撒野,桥那头陪孩子读诗、读史、读天地。信任教育的韧性,信任成长的力量,当他们拥有整片语言的星辰大海,绝不会满足于停留在“绝绝子”的浅滩之上。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深(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北湖街道)
责编:袁莉莉【责任编辑:伍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