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钥匙“治拥堵”?学校管理越界反思岂能缺席-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一则“学生校门口买小吃被拔车钥匙”的消息冲上热搜,让大同四中陷入公众关切。校方通报称,2025年11月1日12时(中午放学时段),我校一同学在购买小吃时,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南校门学生出行通道上,当时正值放学人流高峰,为避免造成拥堵,影响其他同学出行,当值副校长对其进行劝离未果,随即拔下该同学车钥匙,引发双方争执。经调查,事情发生过程中,双方均有不当行为,经批评教育,均认识到错误,达成互相谅解,并当时归还该同学车钥匙。下一步,我校将加强管理,提升水平……

校方虽迅速通报,却难掩管理逻辑中的越界漏洞,更遑论通报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反思缺位”。 这场看似“为维护秩序”的举动,实则暴露了部分学校在管理中权力边界模糊、服务意识淡薄的深层问题。

先说管理越界。学生将电动车停在放学通道,确有妨碍通行之嫌,校方出面干预本无可厚非,但“劝离未果便拔钥匙”的操作,早已超出合理管理的范畴。学校管理者的职责是引导、规范,而非用“强制剥夺财物使用权”的方式解决问题。车钥匙是学生的私人财物,也是电动车正常使用的关键,副校长未经允许直接拔走,本质上是将校园管理的“职责权”异化为“强权干预权”,这与教育场所应有的尊重、平等理念背道而驰。更荒诞的是,拔钥匙的行为根本未解决“拥堵”核心 。车仍停在通道上,拥堵的隐患丝毫未减,不过是用“激化矛盾”替代了“解决问题”。这种“只要我管了,不管管没管好”的逻辑,说到底是管理惰性下的简单粗暴,把“维护秩序”变成了“彰显权威”,有悖服务师生的初心。

再说反思缺席。校方通报中一句“加强管理,提升水平”,看似是对事件的回应,实则是套话式的敷衍,没有任何针对“越界管理”的具体反思。通报称“双方均有不当行为”,将学生“停车不当”与校方“权力越界”置于同等位置,这本身就是对问题的回避:学生的“不当”是行为层面的疏漏,校方的“不当”是权力使用的失范,二者性质完全不同。校方不先审视自身“拔钥匙”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反而将责任对半分摊,本质上是不愿承认管理中的错误,仿佛只要学生也“认错”,校方的越界就成了“情有可原”。可公众想问的是:学校是否反思过,副校长拔钥匙的行为是否符合校规校纪?是否考虑过学生的权益与感受?显然,划定临时停车区、加强放学时段的引导,远比“拔钥匙”更有效。这些关键问题在通报中不见踪影,所谓的“反思”不过是停留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口号上,这样的“反思”与不反思又有何异?

网友的吐槽戳中了要害:“不应该是强行把车推到一边,而是强行拔钥匙,那不还是堵么?”这句朴素的质疑,恰恰点破了校方管理的形式主义。真正的校园管理,该是“以师生需求为核心”的服务型管理,而非“以管理者意志为中心”的控制型管理。如果校方真有解决拥堵的诚意,大可以在放学时段加派人员引导停车,或是在校门口划定临时停靠区域,甚至提前与学生沟通规范停车事宜,这样既尊重学生,又能切实解决问题,远比“拔钥匙”更显管理智慧。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一次不当的管理行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可能比一堂课的缺失更深远 ,它会让学生误以为“权力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尊重可以被强制替代”。这场风波,该成为所有学校的一面镜子,引以为戒。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上一篇: 作业帮APP惊现“惊人”物理题,网友怒了,客服回应:确实存在,已下架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