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快评】以文化为桥 连四海之心 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贵州开讲

在这斑斓的季节里,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于贵州隆重启幕,近百位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艺术家、专家学者、评论家及文化管理者齐聚于此,共绘艺术未来新篇章。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盛会,更是一次以文化为纽带的心灵对话,展现出文明互鉴的当代实践。

论坛以“全球视野下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为主题,与贵州多元共生的文化基因高度契合。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璀璨之地,拥有侗族大歌、苗绣、地戏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艺术交流与文明对话提供了深厚土壤。从这一角度看,贵州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文化千岛”,更是精神意义上的融合现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碰撞、共生,形成了一种具有样本意义的“贵州经验”。

近年来,贵州以文化为笔,正以自信之姿走向世界。侗族大歌回荡于国际舞台,苗绣珍品闪耀巴黎、米兰时装周,“村超”“村BA”与“村T”接连破圈,吸引全球目光。这些现象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折射出一种文化传播的路径转型,从“被展示”到“主动表达”,从“遗产保护”到“生活复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播逻辑,正是当代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文化交流离不开平台搭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历经十五载耕耘,已成为联结四方的重要文化桥梁。去年澳门论坛上贵州发出诚挚之约,今年承诺如期兑现,这不仅体现了一地一域的诚意,更反映出地域虽异、文脉相通的深层联结。论坛的价值,正在于它跨越简单的人员往来,构建起一种可持续的文明对话机制。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化的交流正从形式走向心灵。“黄小西吃晚饭”文创IP走红网络,乡村赛事吸引四面八方观众热情参与,贵州咖啡文化引发广泛讨论……这些源于日常生活的文化连接,让交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念宣扬,也提示着我们,有效的文化传播,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软性共鸣”。

贵州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文艺名家工作室挂牌成立、民族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推进、公益培训在芦笙声中接续文脉、戏剧《阳明悟道》荣获大奖……这些实践共同构成了一条“活化传承”的路径,既尊重文化本源,又拥抱当代语境,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地方样本。

艺术的交流正在发生,文化的融合仍在继续。这场山海之约,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相聚,更是文明维度上的呼应。以文化桥,连山海;以心相通,向未来。

这场论坛所播下的种子,必将在更广阔的田野中,结出跨越地域、滋养心灵的文明之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廖文祥

主播/侯萌

录制/王华

剪辑/贺琰竹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上一篇: 远东YDC积极参与国际舞蹈赛事,促进国际赛事交流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