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金秋十月,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的稻田里,稻浪翻滚,阳光洒在沉甸甸的稻穗上,金光闪烁。 82岁的戴淑英因“开无人机、开挖土机”的事迹走红,成为田野间最亮眼的“银发飞手”。
10月12日,在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面对孙子承包的600多亩稻田喜获丰收,她满脸笑容,自豪地说:“这‘军功章’里,孙子有一半,我也有一半。”

戴淑英被称田野间最亮眼的“银发飞手”
稻香里的“银发田野飞手”
10月12日上午,在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一架无人机巡视着王甜甜承包的600多亩稻田稻谷的成熟情况,场面如科幻电影般高效又精准。
让人惊叹的不是无人机本身,而是神情专注的操控者——82岁的戴淑英奶奶。“这点小事情,轻巧得很!”戴奶奶站在田埂上,手持遥控器,熟练操作着无人机起飞、悬停、降落。她的动作流畅而精准,仿佛在指挥一场精心编排的空中芭蕾。
1943年出生的戴淑英告诉记者,我是几年前跟大孙子学的无人机,他种了六七百亩田地,平时特别忙,我就想帮帮他。戴奶奶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戴淑英的孙子王甜甜说:“奶奶一辈子勤俭持家,干活利落。现在年纪大了,我们本想让她享享清福,可她就是闲不住,看我忙不过来,总想着搭把手。”
王甜甜告诉记者,奶奶小时候曾读过几年书,学起来特别快。无人机的操作步骤和要领一讲她就明白了,当天就能上手。如今她不仅会操控无人机,还能操作收割机和挖土机,比有些年轻人还能干。
“播种、施化肥、撒农药,无人机样样都行。”戴奶奶对自己的技术颇为自信。

戴淑英开挖土机同样在行
从面朝黄土劳作到操作无人机俯瞰大地
从人拉犁耕到牛力替代,从小型机械化到智能无人机喷洒,从面朝黄土到俯瞰大地,戴淑英不仅是近现代农业的亲历者,更成为新时代的参与者。
年轻时,戴淑英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担任生产队记账员,能写会算、细致认真,深得村民信赖。那时干农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插秧、割稻累弯了腰,“犁田要靠牛,打药要靠背,割稻要用刀。”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戴奶奶感慨道:“现在犁田不用牛,打药不用背,割稻不用刀,机械满田跑。”
而戴奶奶的飞手生涯始于六年前。起初,她只是在田边围观孙子操作无人机,不久就坐不住了。她不甘只当看客,主动提出要学习操作无人机。
从拿起遥控器开始,学习按钮功能、读取飞控数据,再到实践操作起飞、喷洒、降落,戴淑英全程一丝不苟。虽然因为年龄不能考取正式执照,但在专业技术人员协助下,她已能独立完成整套作业流程,俨然一名田野飞手。
戴奶奶说:“我年纪虽然大,但心态很年轻,学会新东西就会很开心。”她不仅学会了操作无人机,还会用智能手机看短视频、接视频电话,甚至会用一些农业APP查看天气和病虫害信息。

记者采访戴淑英观察水稻长势时的情景 毕玉婷 摄影
祖孙田间协作玩转“高科技”
孙子忙着安排作业计划,奶奶则在一旁起飞无人机。如今,在新渡镇老梅村的田野里多了一道祖孙两代人共同演绎的温情风景线。
无人机之于田野,是提效降本的生产工具;对于戴淑英,则是一种生活的新鲜感,更是一份对家庭、土地的深情参与。
桐城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以前大家都觉得种地没前途,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现在有了像戴奶奶这样的银发飞手和她孙子这样的新农人,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还让大家看到了农业的希望。”
“活到老、学到老。”总是爱笑的戴淑英说,自己心态好,经常与孙子交流,感觉不是因为年轻才学习,而是因为学习才一直年轻。
戴淑英虽然年过八旬,然而眼不花,耳不聋,行动自如。对于自己良好的身体状况,她说那一定归功于“好心态、好学习、粗茶淡饭……”
大皖新闻记者 蒋六乔 通讯员 朱璇 毕玉婷
编辑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