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女孩”店名引争议,低俗炒作走不远

近日,辽宁沈阳一家“卖女孩的红烧肉”的餐馆店名引发争议。9月29日,沈阳市浑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违规行为属实,约谈两家商户负责人,督促整改店名!

店名是商铺的招牌,更是面向社会的第一张名片。一个优秀的店名能够传递特色、赢得好感。然而,“卖女孩的红烧肉”这类名称,无论其本意是“卖女孩做的红烧肉”的文字游戏,还是经营者坦言的“取谐音”“抄别人的”,都已然跨越了基本的公序良俗底线。将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严肃话题进行低俗化处理,这不是创新,而是对文明底线的挑衅。在流量至上的喧嚣中,这种刻意制造争议、博取出位的行为,正在污染着商业文化的清朗空间。

深入分析,这类现象暴露出部分市场参与者规则意识的严重缺失。经营者那句“平台让整改那我就改”的表态,流露出的是被动应付而非主动遵守的消极心态。这种将行为准则完全寄托于外部强制约束而非内在敬畏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任何商业行为都必须在法律与道德的轨道内运行。试图通过打擦边球来获取关注,无异于在悬崖边行走,终将得不偿失。

倘若对这类打擦边球的行为听之任之,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它不仅污染了商业环境,助长“黑红也是红”的投机心态,更会侵蚀社会诚信基础,尤其是容易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误导。当低俗炒作能够轻易获取关注,道德底线可以被随意试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商业的诚信,更是整个社会的文明底色。

要破解这种“双输”困局,需要多方合力。经营者必须端正认识,明白真正的商业成功源于品质与服务,而非低俗炒作。监管则需要提升敏锐度与执行力,建立快速响应、有效纠偏的机制,让规则“长出牙齿”。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崇尚诚信、尊重公序良俗的社会氛围,让逾越底线者无处遁形。

商业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价值底线不容逾越;市场竞争可以激烈,但道德法律的红线不可触碰。唯有经营者常怀敬畏,监管者恪尽职守,社会舆论积极引导,才能让每一块商业招牌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共同守护一个清朗、健康、值得信赖的市场环境。

毕竟,城市的烟火气,需要的是诚信经营的暖意,而非低俗炒作带来的短暂“虚火”。(绵一评)

上一篇: 新泰市人民医院国庆、中秋不休假,守护健康不打烊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