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大国工匠”,南京“双星争辉”

机器人“医生”雍宁和印钞“匠星”马立项入选

首批“大国工匠”,南京“双星争辉”

南报网讯(记者余梦迪通讯员宁工萱)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我国首批200名高技能人才经过一年多的培育,正式被授予“大国工匠”人才称号,江苏11人入选,其中在宁的共有2人,分别是上汽集团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制造中心装备动力部机电维修工雍宁,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南京造币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马立项。他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为南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智能制造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刚被授予“大国工匠”人才称号的雍宁,话语里透着扎根机电维修领域33年的笃定。从南汽技校毕业成为维修电工学徒的那天起,他就与车间的焊枪、机器人结下不解之缘。在南京依维柯焊装车间,由他牵头建成的亚洲最大自动化车身总拼工位上,机器人正精准完成焊接作业——这是他带领团队历经百余次调试的成果,将车身焊接精度提升至0.1毫米级。

多年来,雍宁像“设备医生”般破解400多项生产难题:前围线机器人改造项目拿下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0多个车型的自动化生产程序开发为企业创效4000多万元,进口设备国产化改造累计节约费用超2000万元。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研发的“视觉引导机器人车身雨檐点焊”技术,通过3D激光相机与自主编程的结合,让机器人“看懂”不同车型的焊接需求,彻底解决了多车型柔性生产的行业痛点。如今,他领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培育出20多名特级技师,构建起“金字塔形”人才梯队。

“每台印钞设备的改进,都是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守护。”马立项的工作台前,散落着各类设备图纸。30多年来,他始终专注于让人民币印制装备更智能、更高效。刚入职时,国产印钞设备噪声大、效率低,与国外差距至少10年,让学印刷机械的他暗下决心,“必须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

2008年,马立项带领团队向凹版印钞机墨色不均难题发起冲击。历经6年反复试验,他们优化滚筒排列方式,破解了高速印刷时的纸张定位偏差问题,2014年新型设备批量投用后,彻底解决了雕刻凹版印刷的质量稳定性问题。2015年,他又带队闯入涂布技术“无人区”,攻克双面涂布均匀性与干燥难题,2018年自主研发的涂布机通过验收,斩获发明专利。截至目前,他已斩获数十项科技奖项、专利,其劳模创新工作室更成为全国金融系统的创新标杆。年逾50的他仍坚持研读专业文献,“只要国家需要,我永远在攻关路上。”

上一篇: 今天,一起走进南京大学里的“大学”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