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当家族中有多人因癌症离世,很多人不免担心自己是否也有患病风险。9月24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泌尿外科、普外科乳腺外科联合开展遗传性肿瘤专项义诊,现场为有相关疑问和担忧的人群提供专业帮助。
高危家族需重视基因检测
“医生,我最近洗澡时发现胸部长了个疙瘩,按压还会疼,会不会是肿瘤啊?”在义诊现场,68岁的王大妈(化名)不安地询问着。更让她焦虑的是,自己的亲姐妹分别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她担心自己也会患癌。

马小鹏在义诊现场接受市民咨询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乳腺外科亚专科主任马小鹏表示,临床中“有亲属患乳腺癌”的情况较为常见,但这并不等同于自身一定会遗传患病风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家族中出现乳腺癌、卵巢癌的显著聚集现象——例如多位近亲患病,出现早发性乳腺癌、双侧乳腺癌等,应高度警惕“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
若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携带BRCA1、BRCA2等与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密切相关的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再结合相关家族史等信息,可明确其属于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高风险人群。马小鹏进一步指出,此类高风险人群通过规范的医学管理手段,如专业遗传咨询、定期针对性检查、必要时的预防性手术等,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基因突变≠必然得癌
“有家族癌症史的家庭,子女在年满18岁后即可考虑进行遗传基因筛查,以便进行健康管理。”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主任周颖介绍,与BRCA1、BRCA2 基因相关的常见肿瘤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以及一部分的血液性疾病与肉瘤。

周颖在义诊现场接受市民咨询
数据显示,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终生卵巢癌发病风险为48.3%,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终生卵巢癌发病风险为20.0%。“这意味着通过加强监测筛查、医学干预措施,以及生活方式调整,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可以保持健康状态。”
33岁的李女士就是其中一例。她的外婆、母亲和姨妈均因卵巢癌或乳腺癌去世,基因检测显示她携带BRCA1致病突变。但通过预防性手术和科学筛查,如今46岁的她依然保持健康状态。
“我们中心已经为20例BRCA突变的女性携带者预防性切除双侧卵巢和输卵管,其中有4例患者在术中意外发现有早期卵巢癌。”周颖表示,这4位患者是极其幸运的,因为发现得极早,癌细胞没有远处转移,预后非常好,充分证明了基于基因检测的预防性干预策略的重大意义。她建议,当家族中多人罹患肿瘤,可以尽快到遗传肿瘤门诊咨询,尽早筛查、干预。
这些男性40岁就应开始筛查
对于男性来说,遗传因素同样是敲响患癌风险的警钟。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肖峻介绍,当家中的一级亲属(如父亲、兄弟)患有前列腺癌时,本人的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一倍。

肖峻在义诊现场接受市民咨询
很多男性认为前列腺癌是老年病,年轻人无需早筛。对此肖峻表示,虽然前列腺癌高发年龄在75-79岁,但是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当前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对于高危人群,筛查起始年龄应显著提前。”
肖峻建议,普通男性应从50岁起开始定期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应将筛查年龄提前至45岁。“如果在基因检测后发现有BRCA1/2突变,这类携带者的发病风险更高、肿瘤恶性程度也可能更高。”因此他建议,此类人群从40岁就应开始接受PSA筛查,并可根据情况增加筛查频率。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旭凡 通讯员 卫莹 赵德宇 方咏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