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新论】让家风家训成为廉洁文化的“源头活水”

家风家训是涵养廉洁文化的“源头活水”。安顺西秀区本寨村的“四知堂”,东汉名臣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穿越千年时空,在石头城里回响;镇宁家风家训馆,一面红底白字的“独白墙”用六个直击灵魂的追问,让每位参观者生出对廉洁的自省。

长期以来,廉洁教育往往陷入“说教多、触动少”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缺少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而家风家训源于生活、贴近人心,是最朴素也最有力的道德约束。正如镇宁程氏家族刻在石墙上的《五宜五戒》,传承几百年依然生机勃勃;西秀杨氏后人将“四知”清白操守代代相传,至今仍是立身之本。这些“活化石”告诉我们:真正的廉洁教育,不在高台说教,而在文化浸润。

镇宁的“独白墙”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它改变了传统的“我说你听”模式,让参观者与自己对话,实现了从外部灌输到内心自省的转变。同样,西秀将“四知堂”打造成开放式教育空间,让廉洁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走向互动,游客在游览中受教育,干部在开放中受监督,实现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因此,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是以家风家教涵养清廉之风的关键一环。镇宁深入布依族、苗族村寨,系统梳理民族谚语中的廉洁元素,让“要知耻 守清廉”等朴素道理成为干部的行为准则;西秀依托屯堡文化,将本土先贤事迹串联成“家风廉道”。这些扎根本土的文化资源,因其熟悉而亲切,因其真实而可信,远比外来的理论更有说服力。

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家风建设从“一家”走向“大家”,从“小传统”融入“大风尚”。通过开展“清风润家”等活动,让干部家属从“旁观者”变为“守门人”;通过将家风教育纳入党校课程、融入城市景观,让清廉理念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会场走向日常。当“修身、齐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当廉洁成为一种家庭自觉和生活习惯,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尚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千年前的廉洁之语,是个人操守的底线,也是家国天下的情怀。以家风家训这股“活水”滋养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田,必将为新时代的廉洁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彭杨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上一篇: 他用热血,让生命“怒放”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