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军营】以执着赴戎装 携赤诚守家国——七星关四新兵的追梦军旅故事

素有“磅礴乌蒙 三省红都”之称的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三省交汇处,不仅是毕节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因川滇黔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历史而闻名。

这里群山绵延、风骨凛然,赤子丹心映照乾坤。红色基因早已深植于这片土地的血液,拥军优属、参军报国的传统在代代传承中愈发深厚。

9月18日,毕节高铁站军歌嘹亮、红旗招展,七星关区2025年秋季入伍新兵正式启程。新兵们身着迷彩、胸佩红花、肩披“光荣入伍”绶带,带着家乡人民的殷切期望与亲人的声声嘱托,踏上奔赴祖国各地军营的征程,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在这批新兵中,吴玉成、张淋建、叶涛和薛均庭这四名优秀的乌蒙青年满腔热忱,他们的追梦故事,为这场跨越山海的出征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

吴玉成

吴玉成:四次应征终圆梦

“摸到这颗领花的时候,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是我拼了四次才得到的机会。”在七星关区役前训练基地,晨光微露,20岁的吴玉成轻抚胸前的军徽。阳光穿过云层落在他黝黑的脸庞,映照出梦想成真的滚烫与坚定。这位来自碧海街道的青年,用三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将对家人的牵挂与对祖国的忠诚,深深融进了这身迷彩绿。

吴玉成的家庭,是七星关一个普通却坚韧的农家。推开老家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堂屋墙上贴满了弟妹的奖状,墙角则放着父亲磨旧了的修车工具包。作为六口之家的长子,他还有三个正在求学的弟妹:大妹读职校,专业书已半旧;小妹正在冲刺私立高中,书桌上的倒计时牌格外醒目;弟弟刚上初中。

“三个孩子的学费,压得爸妈喘不过气。”45岁的父亲原本靠修车维持全家生计,前几年为多挣些钱远赴外地打工,最终因放不下家人,于今年春节返回家乡,如今每天扛着工具箱走街串巷。

“爸爸的腰越来越弯,手上的茧比扳手还硬。”更让吴玉成心疼的是,年过五十的二伯、三伯因早年家境贫寒未能成家,如今与年迈的奶奶一同生活。每次看到父亲累得直揉腰,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拼出个样子。

高中就读于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国防班时,教官讲述的戍边故事在他心中埋下了“当兵”的种子。加入国旗护卫队后,每一次升旗,指尖触碰旗杆的冰凉与国旗扬起的炙热交织在一起,使命感也愈发强烈。“有次升旗结束,我盯着五星看了好久,风把旗吹得猎猎作响,像在喊我向前冲。”

追梦路上,他从未放弃。进入大连海事大学后,校园的林荫道成了他的“训练场”。每天清晨六点,当同学们还在睡梦中,他已跑完5公里;晚自习后,他仍加练俯卧撑、投实心球,手掌一次次磨破,迷彩护腕洗得发白。

吴玉成

“2024年春天,第三次应征因体检未过而失败。我跟爸爸通电话,握着手机在操场走了一夜,月光把影子拉得很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还不够强!”

今年秋季,吴玉成终于以体检、政审“双合格”成功入选,在役前训练中更是交出了“综合考核全队前列、三项满分”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实心球投出12米,听到‘满分’时,眼泪一下子涌出来——这三年吃的苦,值了!”登车前,他把写好的家信塞进父亲手里:“爸,别硬扛,弟妹的学费我来想办法。”父亲转身抹泪,他迅速敬了一个军礼,踏上列车。背包上那枚国旗挂饰,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对于未来,吴玉成目标清晰:“既要苦练本领,也要冲刺军校,既为圆梦,也为家庭谋希望。”他坚信:“好男儿自当立志边疆,守护华夏每一寸山河。”

叶涛

叶涛:三载执着终如愿

“参军是热血的奔赴,更是青春的向往!”列车鸣笛启程的刹那,叶涛朝人群中的母亲用力挥手喊道:“妈,放心!我一定好好训练!”来自小吉场镇永坪村的他,话语清澈而坚定。

小吉场镇地处七星关东北部,田垄交错,玉米与土豆在风中沙沙作响,滋养着这片土地上朴实坚毅的民风。叶涛的母亲一大早赶乡村客车来高铁站送行,裤脚还沾着田间泥土,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棉布包。

“涛儿,快拿着,刚出锅的玉米粑还热乎!”母亲挤过人群,把布包塞进他手里。那是她凌晨四点就起来专门为他蒸的。叶涛接过,温热透过布料传来,那是再熟悉不过的家的味道。他喉结微动:“妈,山路这么颠,您何必特意跑这一趟……”母亲抬手擦了擦汗,轻轻碰了碰他胸前的大红花:“送我儿当兵,再远都值得!”

这是叶涛第四次报名参军,也是他24岁前最后的机会。前三次,或因征集重点调整、或因身体不达标,他与梦想一次次错过。役前集训中,他全身心投入,迷彩鞋磨出了毛边,训练服被汗水反复浸透,但他从未退缩。

叶涛

“以前看‘九三阅兵’,他们正步走过天安门,那脚步声像敲在我心上。我就告诉自己,到了部队,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登车前,他突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掏出弟弟的错题本塞给母亲——封面上画着一枚小小的军徽,是他亲手画的。他耳尖微红,眼眶湿润:“您别太累,秋收请邻居帮帮忙,我发了津贴就寄回来。”母亲用袖口擦了擦眼角,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胳膊。

列车门即将关闭时,叶涛突然挺直腰板,朝母亲的方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怀中的玉米粑散发出淡淡的香气,随风飘远。

他将带着农家子弟特有的韧劲走进军营,在刻苦训练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励志篇章,不负青春与年华。

薛均庭

薛均庭:追随弟弟足迹赴军营

“弟弟考上了军校,我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还要去最艰苦的地方!”登车前,薛均庭摸了摸口袋里弟弟寄来的那枚军校徽章,眼神愈发坚定。

他来自层台镇的偏远山村,从小在群山之中长大。山间的羊肠小道磨破了他无数双胶鞋,也磨炼出他坚毅的性格。父母常年在广东务工,每年春节才能回来一次。“每次他们走,弟弟都躲树后哭,我就说,‘等我们长大了,就去保护他们’。”

薛均庭

2024年,弟弟考取陆军工程大学的消息传来,镇里敲锣打鼓送来录取通知书,全村都为之骄傲。这也更加坚定了薛均庭参军报国的决心。

目前仍在专科院校就读的他,始终以弟弟为榜样。弟弟寄来的军校生活照被他贴在课本里,那是他训练时的精神动力。役前训练中,他“特别能吃苦”,常利用休息时间翻看弟弟寄来的体能训练手册,重点处还用铅笔仔细标注。

当被问及服役意向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藏。“那里条件艰苦,但越是这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守护。”

临行前,他从家乡的田埂边包了一抔泥土,放进背包。指尖捻过湿润的土粒,仿佛能触摸到家乡的温度。列车渐行渐远,他望向窗外高原的方向,目光沉静而坚决。

张淋建

张淋建:收官之征圆军梦

“这是我此生参军报国的最后一次机会,必须牢牢抓住。”毕节高铁站候车厅里,24岁的张淋建正帮战友整理背包带。指尖划过粗糙的迷彩面料,他眼中写满了珍视。

张淋建家住市西街道,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家中书架上摆满了教育类书籍,扉页上常写着“传道授业,亦传家国”。登车时,母亲塞给他一个红色封面的笔记本,烫金的“责任为先”四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四个字,早已通过言传身教刻入他的心底。

大学毕业的他,终于在2025年秋季圆了军旅梦。大学期间,他曾多次与部队擦肩:大二时因父母反对未能成行,毕业时又因论文与政审时间冲突遗憾错过。今年他原报名直招士官,虽未入选,却并未灰心。

“直招不行,还有应征。只要能穿上军装,再难也值得。”他每天到区征兵办咨询政策,笔记本上记满了注意事项,边角都已翻卷。

张淋建

役前教育期间,张淋建格外珍惜每一次训练。清晨哨响,他总是第一个起身集合;训练场上,汗水流进眼睛也不减速;队列站姿,误差不超过一厘米。“俯卧撑练到手臂发抖时,就想想阅兵式上的军人——他们能持枪站岗,我这点苦算什么。”

“妈,您教我的‘守土有责’,我记在心里了!”列车启动,他隔窗敬出标准军礼,手腕绷得笔直。衣袋里,是母亲织的藏青色围巾。“到了部队我就戴上,就像您在身边一样。”母亲在人群中不断挥手,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只是一个劲地嘱咐:“照顾好自己!”

列车缓缓驶离站台,七星关的群山渐渐远去。车厢内,吴玉成反复摩挲家书,张淋建在“责任”旁画下一颗五角星,叶涛将母亲给的玉米粑仔细收好,薛均庭偶尔碰触背包中那包家乡的泥土,目光望向远方。

这四名从红色土地走出的青年,以执着冲破阻碍,用赤诚扛起使命。他们将在军营的大熔炉中淬炼成钢,褪去青涩,成长为守护家国的钢铁战士,让青春在保家卫国的征程中绽放光芒。

通讯员 张忠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景雄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上一篇: 黑板前的“新一课” ——武汉理工研支团龙里队开学初体验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