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一伙“戏迷子”公益表演,打造出“南戏样本”

大皖新闻讯 9月13日晚,上海奉贤区城区,参加“2025长三角百家媒体看奉贤”活动的媒体记者们冒雨走进该区南桥镇的沈家花园,观看活动主办方推荐的沉浸式戏剧《子夜》。入场前,因为下大雨,有的记者情绪不高,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戏剧演出。入场后,随着演员的表演,剧情徐徐展开,记者们叫好不绝,掌声不断,纷纷为这场抗战题材剧目喝彩、点赞。大皖新闻记者得知,这场好戏,竟是当地一批热爱戏剧的年轻人自发演出,是公益性表演,他们长期的热情付出,也打造出了一个“南戏样本”。

奉贤区,位于上海南部,常住人口100多万,当地产业多元,经济特色鲜明,文化旅游也是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南塘戏剧社就是奉贤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的一朵奇葩。

南塘戏剧社的主办单位是奉贤区南桥镇政府,这是奉贤区最早成立的青年文化类社会组织之一,是由本土文艺爱好者组成的公益性非职业戏剧社团,以推广戏剧文化、孵化群文作品、培养戏剧人才为己任,积极主动开展各类文化事业。大皖新闻记者得知,目前该戏剧社台前幕后人员200多人,其中演员100多人,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教师、医生、企业职员,有演出的时候,他们是演员、是服务戏剧的各种角色,平时,他们又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成立以来,该剧社已经培养台前幕后戏剧人才240余人,累计策划、执行文化活动近300场,创排原创文化作品百余个。其中,2019 年南塘戏剧社排演的原创公益话剧《家燕》,首轮 4 场演出就吸引了近 3000 名观众入场观看,在当地颇受好评。今年,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大节点,南塘戏剧社决定重点打造一部原创公益沉浸式戏剧《子夜》,该剧在内容策划及剧本创作上融入上海抗战真实事件,打造“红色微展览”延伸体验。观众还通过角色扮演、线索解密等形式,与演出团队一起再现抗战时期地下工作者事迹,强化爱国意识。

《子夜》以革命烈士陈默为原型,剧本创作历时半年,查阅大量奉贤地方志、档案史料,剧情通过“身份伪装”“搜证风云”等悬疑元素,再现地下工作者的智慧与牺牲。同时,沈家花园作为演出空间被赋予叙事功能,观众可跟随不同角色解锁支线,最终拼凑出完整真相。演出期间,观众可凭票享南桥商圈餐饮、农家乐采摘优惠,同期开展的“民国拍摄体验招募”也让红色文化传播与城市消费场景巧妙融合。

戏剧主创方称,该剧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对话,通过“沉浸式体验 多线叙事”的创新形式,深度挖掘奉贤革命历史,激活城市记忆,同时以“票根经济”撬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截至目前,《子夜》已演出12场,场场爆满,观众的观演体验很好。现场设置的观演互动证据换取周边礼品、票根经济促消费、民国风妆造体验等都取得了良好反响,让市民穿越子夜,邂逅沈家花园的旧时光,让红色文化传播与城市消费场景巧妙融合。

大皖新闻记者当晚在观剧过程中,看到戏剧演出从一楼大厅开始,中途会转场到楼上演出,观众也紧随其后,在演出中,很多环节会和观众互动,并随机邀请观众参与演出,观众演出时没有预设剧本与台词,现场发挥、灵活表达,演员也会引导观众的表达,使得演出过程流畅进行。

整个演出中,剧情紧凑、情节紧张,剧情发展一波三折,出人意料,演出氛围紧张而又活泼,观众跟着剧情推进时而紧张着急,时而开怀大笑。多名现场观众赞称,剧情颇有知名影视剧《风声》《风筝》里呈现出来的特点,感染力、吸引力都很强,让人看后久久难忘。

大皖新闻记者获悉,《子夜》的演出场地——沈家花园,也是当地一处集合了抗战、商业等元素的文保单位,是上海市郊唯一保存完整的花园洋房,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201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自1937年始,该园曾先后设国民党县政府、日本侵略军司令部及袁浦盐场公署等。虽历经日军轰炸、修缮加建,但主楼和辅楼用房都完整保存,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园林特色。演出在这儿进行,是对文化保护类建筑的活化利用。在利用中,完整保留了沈家大院的民国海派建筑风貌,通过沉浸式戏剧赋予文保建筑新功能,打造“建筑可阅读、历史可触摸”的示范案例。演出动线设计涵盖主楼1-3层及花园防空洞,通过灯光装置、舞美设计凸显建筑细节,深化文物保护宣传。 目前,沈家花园已经逐步开发出文化艺术展览、交流、阅览、茶歇等文化服务功能,为奉贤增添了一处全新的文化综合体。

另据了解,南塘戏剧社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奉贤区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该区博物馆、文化馆、区委党史研究室、区戏剧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对戏剧社演出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也予以相应帮助。

大皖新闻记者 吴永泉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大鹏

上一篇: 从25楼扔垃圾,里面还有玻璃酒瓶!男子因高空抛物罪领刑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