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笔墨|网络安全教育不妨多些“身边课”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生活的今天,网络安全已从“技术课题”变为“民生课题”。从转账时的钓鱼链接到晒照后的信息泄露,从孩子游戏充值陷阱到老年人遭遇的“冒充公检法”诈骗,网络风险往往藏在最寻常的生活细节里,却因“太常见”被忽视。如何让网络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滨州的网络安全主题公园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做文章。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内容设计各有侧重:对孩子用童趣漫画降低理解门槛,对老人用方言土话讲清防诈要点,对年轻人用互动屏幕模拟数据泄露场景。这种“精准滴灌”让教育覆盖更全面,也让每个年龄层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点”。更重要的是,公园没有停留在“单向输出”,而是通过互动区让市民参与进来,看真实案例视频和孩子一起找“安全陷阱”,这些互动让知识从“入眼”到“入脑”,最终转化为“入行”的自觉。

网络安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种“安全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需要环境的浸润、场景的提醒、日常的实践。滨州的主题公园正是这样一个“浸润式”空间,不追求“宏大叙事”,却用“一步一景”的细节传递知识,也不强调“立竿见影”,却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意识。当市民在散步时自然想起“不轻信陌生电话”,在带孩子玩时主动聊起“保护个人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就真正融入了生活的肌理。

数字时代的网络安全,需要技术的“硬防护”,更需要意识的“软支撑”。教育不必总是“严肃脸”,也可以有“烟火气”;知识不必总在“课堂上”,也可以在“生活里”。多一些“身边的课堂”,让安全知识从“纸上”落到“脚下”,从“文件”融入“生活”,就能让网络安全意识真正成为全民的“本能反应”。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触手可及”的提醒,是“润物无声”的浸润。

(作者 吴志乐)

上一篇: “女子点外卖蒸蛋上有侮辱性字母”追踪 市场监管部门回应:双方已和解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