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教师节前后,总有一场无声的竞赛在许多家长群中悄然上演:送什么礼?送多贵重?如何送?这场年复一年的“礼节焦虑”,折射出的是社会风气中的某种扭曲与困惑。
教师节本为尊师重教而设,初衷是让学生学会感恩,让教师感受尊重。然而,当送礼变成一种风气,甚至是一种负担时,其本质已然异化。部分家长担忧不送礼孩子会受冷落,于是纷纷加入“送礼大军”;一些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这场人情漩涡,收与不收皆成难题。
更为深远的是,这种物质化的表达方式,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错误价值观——感恩可以用物质衡量,尊重可以用价格标码。这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破除送礼之风,首要是制度规范,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界限,让教师能坦然拒绝贵重礼品。其次是转变观念,家长应认识到,一句真诚的祝福,远比昂贵的礼物更能打动人心。最重要的是要回归本源,须知教师节的真谛是精神上的尊重而非物质上的馈赠。
尊师重教,贵在尊、重在教,绝非礼之厚薄。期待有一天,教师节能洗尽浮华,回归本真。那时,学生的一句问候、一个进步,便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而老师的一份欣慰、一种自豪,便是对节日最好的注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袁航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