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暑假作业”!肥西19岁小伙的第五代飞行器完成首飞

大皖新闻讯 9月12日下午,在肥西县丰乐镇桥中村的田间,李邦华聚精会神地调控着手中的遥控器,“第一次正式试飞,肯定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也很紧张。”话音刚落,一架重达五六十公斤的载人飞行器从田间缓缓飞升。在李邦华的操纵下,飞行器完成了悬停、转向等一系列动作。

19岁的李邦华就读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这个暑假回国后,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这架载人飞行器的制作中。最终,他制造出自己的第五代飞行器,这是他研制成功的又一作品。

从小崭露“手搓”天赋

9月12日上午,提到长孙李邦华,爷爷李光保赞不绝口。他说,孙子从小就爱钻研,“爱鼓捣家里的小玩意。”

李光保回忆,儿子以前从事废品回收,经常拉回来一些旧设备,而这些就成了李邦华幼时的“玩具”,“他喜欢把这些都拆了再组装起来。”

李光保说,当时家里人觉得小孩就该好好念书,不让他一天到晚做这些,“结果他就夜里偷偷开着灯拆东西。”说到这些时,李光保有些自豪,“家里的闹钟、小广播坏了,他还真能修好。”

“我和他一块长大,他能做出这些我们都不吃惊。”李邦华的好友聂毅回忆,初中时李邦华就给他们带来不少惊喜,“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他带着自己的小创造来学校,有小电风扇、小电击枪等,那时候玩具坏了第一时间想的就是找他看看。”

初中时制造出无人机

李邦华告诉记者,小学期间更多的是经验积累,没有明确的目标,上初中后他才萌发“造飞机”的想法。但因为当时学业压力大,他一直没有找到“手搓”飞机的合适时机,“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晚自习或者课余时间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持续了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李邦华回忆,他没有老师指导,家长也并不支持,从设计图纸、编写程序到各种材料型号的匹配清单等,他靠着自学硬是一步步把想法变成现实。

“我能完成第一架飞机,离不开很多热心的‘同道中人’。”李邦华告诉记者,他们这些飞行器爱好者有个交流群,会在群里讨论各自制作的飞行器,“我遇到什么不懂的都会在群里问,他们也都很乐意解答。”除了群友间的帮助,逛贴吧也是李邦华的另一大法宝,“逛贴吧和论坛会发现很多干货,而且会有各种案例分享,基本上问题都能在里面得到解决。”

最终,初三时,他成功制造出翼展4米的固定翼无人机“BH-2”,且首飞成功。此后,李邦华开启了每年暑期“手搓”一架飞行器的节奏。

第五代飞行器完成首飞

飞行器发展愈发完善,李邦华开始将目光从无人飞行转向载人飞行,“之前尝试打造一架飞行滑板,但当时因为技术的不完善以及天气原因,试飞失败了。”不过,这反而激起了他强烈的好胜心。李邦华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他便着手设计载人飞行器的图纸,并准备材料清单。

一架飞行器的造价可不便宜,而这些资金大部分都是李邦华自己积攒的。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李邦华从高中开始便经常参加各类科创竞赛,并获得了不少奖金。闲暇之余,他还会将自己的飞行器设计方案出售给一些企业,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赚取“手搓”资金。

李邦华向记者介绍,飞行器从图纸到现实,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前期图纸设计、建模,其次便是通过电脑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结构是否稳定、动力如何分配布局等,而最后便是根据数据内容采购材料并进行焊接组装,其中,组装最耗时耗力,“因为没有专业的机械设备,全部是靠手去掰弯和调整,焊接则是由父亲和我共同完成。”

编写飞行器的控制程序也曾让李邦华感到头疼,因为要操纵飞一遍才能知道程序写得对不对,而这对于个人爱好者来说却是极大的考验,“以这架飞行器为例,其前期的成本就接近6万元,一旦试飞失败出现损毁便没有纠错空间。”李邦华告诉记者,随着AI技术的成熟,程序问题也开始迎刃而解,“将写好的程序复制给AI,它就能给你找出其中的错误。”

9月12日下午2点左右,怀着忐忑的心情,李邦华带着飞行器来到了村子里的一处稻田旁。在将飞行器完全组装好后,他进行了起飞前最后一次数据调试。“试飞的时候你最好站远点,因为还是有不可控因素存在的,我也不敢确保试飞一定成功。”他提醒大皖新闻记者。

在伙伴以及家人的注视下,伴随着螺旋桨旋转发出的呼啸声,这架重达五六十公斤的载人飞行器缓缓地从田间飞升并悬停在离地5米的空中,随后李邦华通过遥控器操纵飞行器,进行了悬停、转向、前进、后退等一系列操作。在飞行器回到地面后,李邦华长舒了一口气,“很成功,无论是稳定性还是飞行姿态。”

李邦华告诉记者,他“手搓”飞行器的创造之路将一直继续下去,“未来我还会在求学道路中深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力争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大皖新闻记者 孙召军

编辑 王翠

上一篇: 9月12日体彩中奖号码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