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曦 □ 黄芷凌
近日,“‘包挂’是成年人不想长大的信号”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今年以来,“包挂”热度不断上升:社交媒体上,与“包挂”相关的话题浏览量破亿次;在地铁或街头,随处可见年轻人的包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玩偶挂件。记者调查发现,“包挂”这一小装饰品,如今不仅成为一种时尚符号,更承载着年轻人的情感寄托。
9月7日,记者走进北京朝阳合生汇商场,看到多家潮玩店内,可爱风、搞怪风等不同风格的“包挂”琳琅满目,吸引许多消费者驻足选购。

图为消费者正在选购“包挂”。 黄芷凌 摄
在新开业的三丽鸥门店里,26岁的潘女士正在一整面“包挂”墙前仔细挑选心仪的款式。此时,她的购物篮里已经有两个“包挂”。“这个是玉桂狗,这个是库洛米。”她向记者介绍道,“把它们挂在包上,就能随时看到我的‘崽崽’了。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的时候瞧上一眼,心情会好很多。”
像潘女士这样,将“包挂”视为随身“伙伴”的消费者并不少见。27岁的伊伊(化名)最近迷上了迪士尼IP可琦安(昵称“饼饼”),收集了包括玩偶、“包挂”在内的系列周边。她表示:“与玩偶相比,‘包挂’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就算我不在家,也能随时随地看到饼饼。”
在微博话题“‘包挂’是成年人不想长大的信号”下,“生活里总少不了磕磕碰碰,更需要一些柔软又暖心的陪伴。”“把喜欢的卡通角色挂在通勤包上,就算挤地铁也觉得充实。”等评论也收获了不少点赞。
当原本摆在桌面上的玩偶,变成每天带在身边的“包挂”,它们不仅提供了心理上的安慰,也彰显着消费者的兴趣与审美,成为一种看得见的“身份标签”。
据小熊汉斯北京合生汇店的店员介绍,这些单价在89—159元之间的“包挂”深受年轻群体喜爱。“很多顾客甚至会一次选购多个款式,只为了搭配不同的心情和场合。”该店员说。

图为商场售卖的包挂。 黄芷凌 摄
正在酷乐潮玩北京合生汇店挑选“包挂”的张女士告诉记者:“每当完成一个小目标,我会在包上挂一个笑脸玩偶;遇到难题时,可能会选一个皱眉款的。有时碰到陌生人背着同款IP‘包挂’,相视一笑间,仿佛‘对上了暗号’。”
凭借治愈情绪与彰显个性的特质,小小“包挂”撬动了年轻消费市场,成为潮玩行业新的增长点。
8月28日晚10时,泡泡玛特“THE MONSTERS心底密码系列”搪胶毛绒挂件盲盒正式开售。据媒体监测,该系列在泡泡玛特淘宝及抖音官方旗舰店开售仅10分钟,销量便突破47万份。在泡泡玛特北京合生汇店,记者看到,该系列挂件被陈列于入口处最显眼的展台,吸引不少消费者拍照打卡与选购。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包挂”的流行反映了新一代消费群体消费逻辑的转变。他指出,“包挂”比包包本身具有更高的自由度,能更充分地彰显个性,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性的消费。同时,消费者通过这些具有情绪表达功能的物品,更容易识别出具有相似价值观的群体,从而形成新的社交圈层与社交模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投机现象。据伊伊观察,某些迪士尼“包挂”一上新,便有人大肆抢购预测中的热门款式,囤货后再高价转卖。记者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看到,不少“黄牛”晒出官方销售平台显示“已售罄”的热门“包挂”,且价格较原价溢价数倍。“换包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包挂’更新的速度,并且有的‘包挂’被炒得太贵,其实多等一等价格自然会回落到正常区间,不用加钱购买。”伊伊提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