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儿童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G6PC3基因突变患儿

自出生起,明明(化名)就一直在与病痛作斗争。多家医院诊断为“难治性腹泻病,后天性前庭直肠瘘”。数年间,他经历了多次手术,却依然反复感染、腹泻,输液治疗也效果甚微。长期疾病导致他严重营养不良,九岁时身高仅一米左右,体重约30斤,生长发育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为了寻求一线希望,2023年11月,明明的父母带他来到济南市儿童医院消化科,求助魏绪霞主任和杨露副主任医师。结肠镜检查显示明明结肠有多发溃疡,病理提示慢性活动性炎症;基因检测发现他携带G6PC3基因的两个杂合致病突变,与该基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炎症性肠病、反复感染及发育迟缓相符。虽然病因明确了,治疗却依然艰难。

这类疾病通常需要抗感染、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甚至造血干细胞移植。今年2月,明明因造瘘口排便困难再次入院,长期炎症已导致慢性肠梗阻。消化科团队为他进行肠镜球囊扩张并置入TET管灌肠治疗,同时联合新生儿外科、北京儿童医院吴捷教授及免疫科、外科等多学科远程会诊。

专家一致建议先进行抗感染、生物制剂、营养支持等治疗,为手术创造条件。经过23天住院,明明腹胀缓解,可自主排黄稀便,顺利出院。至2025年3月第四次入院时,他腹泻治愈,造瘘口排出黄色成形便,体重增加1.5公斤,并逐步由鼻饲过渡至口服喂养。

多学科合作铸就生命奇迹

尽管营养状况改善,明明仍反复出现粒细胞缺乏,需频繁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父母带他奔波于北京、上海多地寻求造血干细胞配型,均未成功。医院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儿研所张开慧主任指出G6PC3基因突变是根本病因。经消化科、遗传咨询、药学及内分泌科共同研讨,发现该突变导致代谢物1,5-AG6P无法去磷酸化,积累后引起葡萄糖降低,进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和凋亡加速,引发4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根据国外研究,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可通过促进1,5-AG经尿排泄,改善此类患儿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肠病症状。经充分评估,团队决定尝试这一“老药新用”方案,并联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韩利文教授团队进行药物监测,获得家属积极配合。

2025年6月服用恩格列净后,短短2个月时间明明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连续两周稳定在1.5以上,体重增至38斤,炎症性肠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多年来缠绕他的病痛,终于迎来转机。孩子重拾希望,家长先后向消化科和儿研所团队赠送锦旗以表感谢。

从确诊到创新用药,多学科协作为明明的治疗打通关键路径,不仅让他切实获益,也为同类病例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上一篇: 跨越三年的生命之诺:一场医患间的双向奔赴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