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村民就业,潍坊临朐残疾匠人刘岳清用箅子编出共富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佳潼 通讯员 段秋屹

在临朐县冶源街道平安峪村,提起刘岳清,乡亲们总会想起他坐在工作台前编箅子的身影——那是他与命运较劲的执着,是他对非遗技艺的坚守,更是他用残缺双手编织梦想的见证。从意外致残的绝望者到非遗传承的带头人,十余年来,他以坚韧为梭、以热爱为线,在创业奋斗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用一件件篾编作品、一个个致富岗位,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力量。

“人这辈子,谁还没遇过坎?跨过去,就是新日子。”这是刘岳清常对自己说的话。2006年,22岁的他在工厂遭遇意外,右手三根手指截肢、左手神经断裂,二级残疾的诊断书像巨石砸碎了新婚的喜悦。躺在病床上,看着蜷曲的双手,他觉得“人生到头了”。

三个月里,父母和妻子教他用左手吃饭、穿衣,一点点帮他重建生活能力。“他们从没在我面前掉过泪,总说‘好手好脚咱没有,可咱有好好活的心’。”刘岳清说。在家人鼓励下,他学着用左手完成日常动作,尝试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后来,党和政府的关怀让他在福利企业找到工作,七年里,他一边复健一边踏实干活,可双手的局限只能做基础工作,“我还年轻,难道就只能这样?”迷茫中,他暗下决心要找出路。

转机藏在父亲编的高粱秆箅子里。农闲时编的箅子被城里亲戚争相带走,他试着去大集售卖,很快售空。“要不就把这手艺做成事业?”这个念头一出,质疑声随之而来:“你这手,能编出啥名堂?”

他偏不信邪。工作台成了他的战场,高粱秆是他的武器。手指磨起泡、渗出血,就裹上胶布接着练;左手穿线不稳、右手少指难握,就反复琢磨发力技巧。从简单的箅子到复杂的花样,从只会模仿到自主设计,他硬是让残缺的双手变得灵活。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还学会了用左手打字、剪辑视频、直播带货,“网友说我编的不是箅子,是生活的精气神,这话给了我劲儿。”

“手艺要活下去,还得让乡亲们跟着受益。”这是刘岳清的初心。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2018年“手工箅子制作技艺”入选县级非遗,2020年晋升市级非遗,还在北京市残联文创大赛中斩获“最佳创意奖”。他个人也荣获潍坊手造工匠、齐鲁乡村之星等称号。

2024年,他拿出40万元积蓄建起手工箅子文化传承中心,成立家庭农场,打造“老刘家”品牌,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如今,中心带动20多名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就业,年加工箅子、盖帘5万余件,人均月收入超2000元。“看到大姐大婶们领工资时的笑脸,我就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从绝望到重生,从谋生到传承,刘岳清的手上磨出了厚茧,心里却装满了光亮。他说:“高粱秆能编出花,咱残疾人的日子也能编得红火。”未来,他还要带着这门手艺走得更远,让非遗箅子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编出更多人幸福的明天。

上一篇: 中国银行兖州支行:暖心上门服务,解住院老人燃眉之急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