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运迎来新变化——老年旅客比例显著上升。面对这一情况,东莞站青年文明号售票班组负责人张雯介绍:“我们不仅在窗口配备了老花镜、放大镜,更组织了青年志愿者团队,专门帮助老年旅客查询车次、填写信息、操作设备,确保他们不被智能购票流程难倒。”
一张纸条承载的安心:陈奶奶的“护身符”
7月28日正午,高温炙烤大地。68岁的陈奶奶紧攥着两个小孙女的手,带着行李赶到东莞站时,发现身份证不慎遗失。老人顿时急得满头大汗,匆匆赶到售票厅求助。当班售票员邹鑫怡见状一边轻声安慰,一边手把手教老奶奶如何在手机上操作。仅仅三分钟就办理好了临时身份证明。担心老人弄错车次,邹鑫怡特意拿出醒目的粗记号笔,在一张纸上工整写下:“14:20开往广州,4站台第3车厢,找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她把这张“护身符”郑重交到陈奶奶手心,老人喃喃道:“闺女,这就是我的‘护身符’啊!”邹鑫怡随即联系站台工作人员接力护送。当祖孙三人顺利登上列车,陈奶奶隔着车窗用力挥手,阳光下,她眼角的泪光格外清晰。
举起的放大镜,搭起的信任桥
8月3日上午,售票窗口前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击声。独自出行的张爷爷因老花,看不清屏幕上细密的站点信息,误将目的地“樟木头”买成了千里之外的“樟树东”。休班志愿者王海波循声快步上前,立刻举起窗口配备的放大镜,贴近屏幕一行行耐心引导:“老伯您看,光标停在这里,是‘樟木头’,对吗?”察觉到老人双手微微颤抖,他轻轻握住张爷爷的手,辅助他稳稳点击了确认键重新购票。临别之际,王海波将服务台的一副便民老花镜仔细放入老人的背包:“阿伯,这个送给您,下次出门记得带上它,看什么都清楚!”张爷爷不住点头,眼中满是感激。
二十把座椅,撑起等候的尊严
暑运伊始,客运值班员袁慧在巡视时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少携带幼童的老人因无处歇息,只能疲惫地倚靠墙壁或在售票厅冰凉的地面上席地而坐,等候家人购票。经过三天的持续观察确认需求,班组迅速形成方案上报车站。在车站支持下,20张崭新的休息座椅很快出现在售票厅四周。这一细微的改变,让怀抱幼儿的奶奶、跟随爷爷的小孙子们,终于有了安心等待的落脚点。“去过不少火车站,能在售票厅舒舒服服坐着等的真不多见,太贴心了!”在东莞务工多年的老赵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据统计,暑运以来,这支平均年龄仅有28岁的“广东省青年文明标兵号”售票班组每日奋战超16小时,平均帮扶老年旅客超百人次。当深夜最后一班列车驶离,东莞站售票厅依然灯火通明。年轻的身影仍在忙碌:他们仔细擦拭每一副老花镜的镜片,补充每一沓便签纸,检查每一支记号笔……这些无声的坚守,正是银发旅途中最可靠的温暖灯塔,让每一段晚年的行程,都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温情与敬意。 (孔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