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枣庄供电人践行“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铁道游击队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续写新时代奋斗者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的动人篇章。

与英雄并肩战斗,恢复枣庄煤矿发电
这是一张跨越了70年时光依然清晰的照片,也是一张王志胜当年与电力工人的合影,更是山东枣庄供电公司档案室的镇馆之宝。“南京电叶局调枣同志与铁道游击队王强同志合影,于1955.8.9”,黑底白字,历历在目。其中“叶”字当为“业”字。

当时,枣庄供电公司尚未建制,枣庄供电的前身——枣庄中兴煤矿枣庄电厂历经清末、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拥有发电机5台,总容量8640千瓦,在解放前夕受到严重破坏,全部失去发电能力。据《枣庄电业志》记载,1948年,人民政府组织以原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为首的工人护矿队,日夜守护着枣庄煤矿和枣庄电厂,免遭破坏和偷盗。1953年1月起,华东电业管理局着手修复枣庄电厂,1954年10月30日3号机组首个修复成功并发电。至1960年12月31日,枣庄电厂5台机组全部修复或完成升级,总容量达到2.22万千瓦。
一大批电业工人放弃江苏南京等大城市的优渥条件,纷纷调往山东枣庄发电厂,支援恢复发电和扩大生产,期间产生了这张合影照片。照片中,钱根荣(右二)、王秉兆(右三)、陈柏林(左三)、陈坤大(左二)等四人均来自南京电业局,当时分别从事枣庄电厂汽机检修、汽机运行、电气运行、锅炉运行专业工作。“王强带队伍解放煤矿保护煤矿,我们想方设法修复发电设备,是并肩作战的同志,更是共同恢复枣矿生产的同事。”今年86岁的枣庄供电退休职工祁光球老人端详着照片,一一道出当年同事的姓名,瞬间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祁光球老人1956年从徐州电业局调来,从事汽机运行工作,当年只是个16岁的姑娘,却毅然跟男同志一样敢打敢拼,投身到火热的机组修复中去。这,让1954年首批从南京电业局下关电厂调来的董听元刮目相看。在6年的机组修复发电中,两个年轻人也走到了一起,于1962年成婚,在枣庄安家,传为佳话。
电力青年聚枣庄,干出光明的事业
1962年秋,26岁的郑文彬,刚刚毕业于天津大学,怀揣着“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的理想,带着发电厂电力网及自动化专业证书,离开老家福建泉州,来到枣庄,一干就是一辈子。
当年,枣庄供电建制,由枣庄发电厂供电所与滕县发电厂供电所合并成立。从那时起,更多热血青年,从天南地北走来,汇集在鲁南大地。

“谁都知道上海比枣庄好,可党和国家把我们派到这里来,说明枣庄需要我们。”枣庄供电原工会主席、从上海来的大学生张惠林说出了更多人的心里话。扎根枣庄,点亮煤城,成了他们现实的选择,更成了老一辈枣庄供电人无悔的光明行动。
建设110千伏台儿庄变电站,改写“洪水走廊”历史,他们精彩开篇。翻开已发黄的《枣庄市志》,里面写道:1963年夏,台儿庄第三次发生大洪涝,灾情震动中央,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台儿庄电力排灌站,并派程子华来台儿庄确定电力排灌站的位置和通电问题。郑文彬、张惠林参与台儿庄电力排灌站建设,当时大水未退,他们就撑船定位,涉水架线。1965年7月,工程竣工。电闸打开,涝水尽除,当地人开始种植水稻,如今种植面积达10万亩,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特等品,成了远近闻名的的鱼米之乡。
建设十里泉电厂,建成全国电力基建标杆,干出了他们想不到的辉煌。原枣庄供电局党委书记张世录,亲历了十里泉电厂筹建和枣庄电网改革开放初期建设,于1978年4月至1982年8月担任十里泉电厂厂长。期间,十里泉电厂 5台机组建设周期64个月零7天,平均每万千瓦31天,平均每年投产一台机组,整个工期比国家计划提前17个月。1982年9月26日,原水利电力部在十里泉电厂召开电力基建座谈会,学习推广枣庄经验,时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李鹏出席会议。张世录已于1982年8月起担任枣庄供电局党委书记,与班子成员一起接受李鹏接见,这也由此成为张世录一生难忘的骄傲与自豪。
一辈接着一辈干,枣庄供电人扎根鲁南大地,留下了闪光的印迹。1979年,枣庄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1988年,枣庄实现村村通电。1995年,枣庄实现户户通电。2005年,首座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2020年,首座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变电站建成投运,并入山东—河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环网,推动枣庄由四线小城跃身全国新兴的特高压版图,给传统能源城市带来绿色转身的希冀和梦想。
铭记英雄的事迹,赓续红色基因
一座37米高的老水塔,今天仍静静矗立在京沪铁路枣庄西站北侧。水塔下方是枣庄市薛城区临城街道水塔街。只要外地人问起,本地人总是自豪地说:“这水楼子呀,就是当年铁道游击队打鬼子的地方。”
生于1974年的娄勇是枣庄供电公司员工。他在水塔街长大,打小就熟知游击队的故事。1939年,侵华日军在津浦铁路临城车站旁修建了发电厂和水塔。其中,水塔为列车补给用水,发电厂则为兵营及特务机构供电,临城车站成为日军的重要据点。铁道游击队将电厂与水塔锁定为重点打击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惊险卓绝的战斗。1945年,日军投降后,电厂设备移交解放区兵工厂。临城发电厂1954年作为车站自备电厂使用。水塔持续服务铁路,直至20世纪80年代。临城发电厂在1963年停止发电,设备拆除。唯有水塔留存下来,警醒后人勿忘国耻。

1995年,薛城区政府建设铁道游击队纪念碑,要配套建设铁道游击队纪念广场。用电申请递交到薛城区供电局,负责用电业扩办理的娄勇热血沸腾。在向上级领导汇报后,他和同事特事特办,上门服务。当年8月15日,铁道游击队纪念碑落成典礼上,当时健在的铁道游击队队员郑惕、刘金山等25人到现场见证。“我当时只能远远地看。传说中的英雄到了现场,大家都很激动!”说起30年前的场景,娄勇十分感慨。
走进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瞻仰革命文物,听取英雄故事,敬献花蓝,自觉传承革命传统,早已成了枣庄供电红色教育的必修课。并且,他们还发动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登门拜访健在的铁道游击队员或其后人,聘请他们担任服务队荣誉队长,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基因。
2015年6月17日,国家电网山东电力(枣庄)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来到目前生活在枣庄唯一健在的铁道游击队队员李洪杰家,听他讲述当年打鬼子的故事。李洪杰生于1931年,1943年加入铁道游击队,1948年入党,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2015年,他还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枣庄供电公司聘请他担任共产党员服务队荣誉队长,互动至今。

红色基因植于心,履责担当践于行。2008年驰援湖南抗冰,2008年援建四川抗震,2016年援藏建设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021年驰援河南郑州抗灾,2023年驰援河北涿州抢险,今年亚冬会……每逢危难,每遇险情,每次攻坚,枣庄供电人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旋律经典,今天依然在枣庄大街小巷传唱。传承铁道游击队精神,枣庄供电人走过难忘的昨天,走在奋进的今天,也必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通讯员 鞠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