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传统手术创伤如“开膛破肚”,术后并发症如“刀下惊魂”。然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喻超教授,日前率团队以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完成高难度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不仅完美“拆弹”,更完整保留了胰腺及周围器官功能,患者术后8天康复出院,创下“胰腺手术超快康复”纪录。这一突破如何实现?达芬奇机器人这位“超级助手”又是如何在关键环节大显身手?“天眼问医”栏目对话喻超教授,揭秘“武侠式”手术背后的科技与仁心。

专家名片: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 喻超
记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素有“外科珠峰”之称,为何敢行险招?
喻超教授:胰上切除术一直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珠穆朗玛”,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手术之一,虽然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但是目前来说,手术死亡率仍然是存在的。胰腺是位于腹膜后位的一个器官,它的解剖位置是比较深在的,而钩突又是整个胰腺位置最深、比邻关系最复杂的一个部位。
胰腺分为胰头、胰体、胰颈等,钩突是位于胰头部的深面,位于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后方,周围有十二指肠的包裹,血管的关系也是比较紧密的,所以说是难度最大的一个部位。
传统手术需斩断胰头、十二指肠、胆管,创伤堪比“抽筋剥骨”。但我们测得肿瘤未侵血管鞘,选择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灵巧如绣花针——七轴机械臂540°旋转,通过裸眼3D放大10倍视野,可在毫米级间隙中施展“穿针引线术”。
术中超声实时导航,快速病理确认切缘无肿瘤残留。当最后0.5毫米健康组织被保全时,监护仪上的血糖曲线平稳如常。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喻超教授做客“天眼问医”栏目
记者:如何在刀锋下保全胰腺双重功能?患者8天康复出院的超快速度主要归因于哪些环节的优化?
喻超教授:胰腺如武林高手兼具内外功法:外分泌主消化,内分泌控血糖。达芬奇的“震颤过滤系统”令操刀稳如磐石,术中特意避开主胰管与胰岛密集区。术后即刻检测患者血糖和胰酶,均保持正常,证明功能保全成功。
我们对胰腺功能的保护实际上是在三个层面:第一是胰周器官的保留,主要是因为胰腺周围有我们重要的器官,我们要保留这个胃,十二指肠、空肠的消化道连续性,同时要保留胰腺周围管道的连续性,包括经过十二指肠胰头区域的胆道、血管,以及在胰腺内的脾动静脉。
另外一个层次就是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保留,胰腺是一个重要的内外分泌器官,在人体是不可缺少的。它的内分泌功能,我们熟知的就是对血糖的控制,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控血糖的稳定;而外分泌功能,它每天分泌大概1000毫升胰液,帮助我们消化吃进的东西,比如说一些油腻的食物进行消化作用,所以说胰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内外分泌功能的一个器官。我们在做这样一个精准的切除的过程中,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的胰腺组织,所以说它的内外分泌功能都没有受到影响。远期来说,病人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是极低的,病人的代谢、饮食、生活、工作是完全不受影响的。
实际上,这次患者8天出院并不是我们最快的记录。我们最快记录是一个年轻女性。是胰腺颈部的低度恶性肿瘤,我们给她做了胰腺中段的切除术后,5天就出院了。
那这次患者能够快速出院, 秘诀在“无血手术”和“加速康复方案”。机器人止血如“电光石火”,机械臂电凝止血效率是人工5倍,术中出血仅10毫升;手术仅通过腹部数个“钥匙孔”微创切口完成,疼痛减轻80%;术后6小时饮水、24小时下床,72小时拔引流管。病人的创伤小,达到根治的目的,术后也没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病人很快康复出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喻超教授做客“天眼问医”栏目
记者:机器人手术对医生提出哪些新挑战?“人机协同”如何闯过学习曲线?
喻超教授:医生做一台手术,从“能够完成”到“熟练完成”“很好地完成”,需要一个过程,那这就依赖于我们个人的经验以及中心的手术量等因素。我们团队的协作从助手到器械护士,到我们的巡回,大家都很默契。
而驾驭达芬奇需“人机合一”,超300小时模拟训练克服“触觉剥夺”,视觉代偿练就“隔空把脉”绝技。主刀与扶镜手需百日默契养成,术中眼神传令如“武林密语”。
随着现在人们认识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越来越了解机器人技术在外科中的重要作用。有些病人会主动来到门诊咨询,或者通过线上问诊,了解机器人。昨天我在门诊的时候,就有一个病人主动要求给他做机器人的手术。
在此次访谈中,喻超教授特别提到,目前来说对胰腺癌首选的治疗仍是手术切除,但是很遗憾,胰腺癌能够从临床诊治到接受手术的,大概不到20%,实际上70%-80%的患者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已经侵犯了重要的血管,尤其是动脉侵犯,或者出现了远处转移,手术意义已经不大了。这个时候会选择采用其他保守治疗方式、系统治疗方式。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进行中
但对没有失去手术机会的胰腺患者来说,仍然还有很多治疗方法,比如化疗、免疫治疗、系统治疗,仍有一些患者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提及印象较深刻的一个病例,喻超教授娓娓道来:两年前,一位20岁的广西女孩突然在贵阳站昏厥,被紧急送往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时,她的荷包还揣满了糖果——这是她对抗低血糖的救命稻草。经过医院诊断,当时这位200斤体重的女孩背后,是胰岛细胞瘤引发的代谢噩梦。
“胰头藏着一个直径仅3厘米的肿瘤,但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喻超教授手持手术刀如执棋,“达芬奇机器人助阵,我们要保住她的胰腺‘命门’。”
一年后门诊复诊,喻超教授几乎认不出眼前人,体态轻盈的姑娘笑靥如花,再不是当年荷包塞满糖果的胖女孩。胰岛素瘤切除后,她又恢复了青春靓丽的身影。
也许,肝胆外科的手术室,机械臂每天都会在胰腺迷宫中翩然起舞。当“癌王”遇上科技利刃,每一台手术都在改写生命剧本。随着达芬奇技术普及,胰腺癌“谈之色变”的时代或将终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主持人 汪林静
文字 高琴
摄影摄像 潘先万
视频剪辑 陈亚兰
编辑 郭睆秋
二审 刘娟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