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清凉神器”守护高温下的劳动权益

“清凉帽”瞬间降温,“桑拿”车间建起“清凉屋”,“清凉小车”招手即停……连日来,本报记者赴新疆、江苏、四川等地探访生产一线的清凉神器,为高温作业劳动者寻求更多降温“凉方”。受访专家表示,清凉神器与时俱进、与智俱进,始终要以劳动者为中心,以预防为导向,将防护关口前移,让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舒适工作、体面劳动。(8月18日《工人日报》)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当城市地表温度突破50℃,户外劳动者仍在坚守岗位:建筑工人挥汗如雨浇筑城市骨架,快递员穿梭街巷保障民生需求,环卫工人顶着烈日维护城市清洁……《工人日报》记者深入新疆、江苏、四川等地生产一线,记录下“清凉帽”“清凉屋”“清凉小车”等创新降温举措,这些“清凉神器”犹如夏日清泉,为高温作业劳动者送来关怀。但要让这份清凉真正沁入心脾,还需构建起制度保障、技术创新、社会共治的立体防护体系。

清凉神器背后,折射出对劳动者权益的深切关怀。从智能降温安全帽的自动喷雾系统,到车间“清凉屋”的恒温休憩空间,再到招手即停的流动送清凉车,这些创新举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放绿豆汤、藿香正气水,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精准降温。这不仅是劳动保护手段的升级,更是“以劳动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当企业将防暑降温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当社会将高温关怀从“临时措施”转为“长效机制”,劳动者的获得感与安全感便有了坚实依托。

然而,在肯定进步的同时,仍需正视现实痛点。部分企业仍存在“重生产、轻防护”现象:有的建筑工地未能严格执行“抓两头、歇中间”的避高温作业制度;有的用人单位以清凉饮料替代高温津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外卖骑手、快递员,因工作性质特殊更难享受固定避暑场所。此外,高温作业健康风险常被忽视——中暑可能引发热射病危及生命,长期高温暴露易导致心血管、肾脏等疾病,这些潜在危害需要更系统的防护体系。

守护高温下的劳动权益,需以制度为基、以创新为翼、以共治为网。首先,完善法规政策并强化监管是关键。人社部门应严格执法,确保高温津贴足额发放、高温时段作业规范执行;工会组织要发挥监督职能,推动企业落实防暑降温措施。其次,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可穿戴式降温设备、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等,降低劳动强度。同时,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平台企业需为骑手、司机等灵活用工群体制定差异化保障方案;社区可开放纳凉场所,形成“15分钟清凉圈”;公众也应给予户外劳动者更多理解,减少因高温延误带来的矛盾。

高温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清凉都承载着文明的温度。当“清凉神器”与制度保障、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我们不仅能守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更在诠释“体面劳动”的深刻内涵。唯有将防暑降温的关口前移至制度设计、技术革新、社会共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让劳动者在高温“烤”验下,始终拥有清凉与尊严。这既是对劳动价值的致敬,更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担当。(舒朗秋)

上一篇: “生命的摆渡人”,临沂市康复医院周江宁为重症患者架起希望之桥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