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早上八点,临沂市康复医院重症康复病区的走廊里,脚步声、监护仪的滴答声已经搅热了空气。重症康复科主任周江宁快步走着,推开了第一间病房的门。他先往监护仪上扫了眼数据,又俯下身,轻声问床上的患者:“今天痰咳得顺吗?” 患者张了张嘴,他赶紧凑近些。等听完回话,他伸手托住患者的胳膊,轻轻帮着活动:“我动你试试,胳膊僵不僵?疼了就说。” 掌心贴着患者的皮肤,他能清楚摸到肌肉绷紧的弧度,眉头微微动了动,心里就有了数。

这样的查房,他每天都要花上半小时,31 张病床,一张也落不下。从患者的呼吸节奏到指尖的肌力反应,哪怕是眼睑多眨了两下,他都记在心里 —— 这里的患者,大多是刚从 ICU 闯过生死关的人,脑损伤、脊髓损伤缠得他们动弹不得,普通病房接不住,回家又太早,就悬在 “生死之间”,等着专业的康复拉一把。而周江宁和科室的团队,就是守在这关口的人,是他们的“生命摆渡人”。
勇挑重担,开拓重症康复新领域
2011年,怀揣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忱,周江宁踏入了临沂市康复医院。凭借着扎实的中医专业知识,以及骨伤方向的研究生学习背景,他迅速在成人康复领域崭露头角,为众多患者缓解了病痛,赢得了患者与家属的一致信赖。
那些年,经他之手缓解病痛的患者不计其数,诊室里挂满的锦旗,既是对他医术的肯定,更是患者与家属沉甸甸的信赖。但周江宁的目光,总在不经意间被一个群体牵动——那些从ICU转出的重症患者。
“他们刚闯过生死关,生命体征稳定了,不再需要ICU的高强度监护,普通康复病房的设备和技术又难以承接他们复杂的病情。很多家庭只能带着亲人辗转求医,最后往往陷入“无处可去”的绝望。”这个被忽视的医疗空白,成了周江宁心中难以释怀的牵挂。
2022年,临沂市康复医院顺应患者需求,决定成立重症康复科,周江宁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一重担。科室成立之初,面对的是实打实的困境。10名医护人员多是从其他科室抽调,对重症康复只有学术“概念”没有实操经验……但周江宁没有丝毫退缩,他亲自带领团队,从基础学起,逐步摸索重症康复的治疗流程与规范。
他带着团队从“零基础”起步,把办公室当成了课堂,白天在病床前观察记录,晚上对着康复指南逐字逐句啃。为了制定一套规范的治疗流程,他从患者的体位摆放、气道管理,到首次坐起的角度、站立训练的时长,都亲自试验、反复调整。
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形成系统化的重症康复体系,周江宁带领团队走过了最艰难的路。如今的重症康复科,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2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能熟练应对各类复杂病情,31张病床常年满员,不少患者排着队等待入院。
“我们现在有底气说,不管是脑梗后偏瘫需床旁康复的老人,还是脊髓损伤后高位截瘫的患者,只要生命体征趋于稳定,需要康复介入,我们就能接得住。”周江宁自信地说。
妙手仁心,助力患者重归生活
今年,医院接收了一位刚从ICU转过来的小伙子。该小伙子因高空坠落导致严重颅脑损伤,经过ICU的紧急抢救,他虽然保住了性命,全身不能动、言语丧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人悲痛万分,甚至一度对康复失去信心。
周江宁得知后,第一时间组织团队对小伙子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了一套详细且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物理治疗师每天为小伙子进行肌肉按摩和关节活动训练,防止肌肉萎缩;作业治疗师协助他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从穿衣、洗漱到进食,一步步重建生活自理能力;言语治疗师则不厌其烦地引导他发音、说话,从最基础的“啊”声开始,努力唤醒他的语言功能。
经过两到三个月的艰苦治疗,小伙子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如今已经能独立行走,成功回到了工作岗位。
这样的“破茧”,在重症康复科是常有的事:有脑出血后偏瘫的老人,现在能自己坐着轮椅去公园遛弯;有脊髓损伤后的教师,重新站上讲台。
“其实,很多人对重症康复有误解,觉得重症康复就是让重症患者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周江宁解释道:“重症康复不是‘奇迹工厂’,它的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让患者带着尊严回归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专业和耐心,帮患者把‘不可能’一点点变成‘可能’。我们多走一步,患者就离正常生活近一步。”
多学科融合,让重症康复有保障
独特的多学科背景,为周江宁的重症康复工作镀上了一层别样的底色——中医的根基与骨伤专业的积淀,让他看待重症康复时,天然带着“融合”的视角。也正因如此,在他口中,重症康复从来不是“中医vs西医”的非此即彼,而是“1 1>2”的协同增效。
“中医的整体观和西医的精准化,传统康复的经验积累和现代技术的客观数据,就像人的左右脚。”采访中,周江宁打了个贴切的比方,“只有协调配合,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这份理念并非空泛的构想,早已深深扎进临床实践的土壤里。就像面对脑出血后肢体偏瘫的老人,可以采用“运动疗法 针灸”的组合:一边让治疗师指导老人做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一边通过穴位针灸,疏通经络。“传统医学讲究‘通经活络’,现代康复注重‘功能重塑’,看似路径不同,目标却高度一致,就是让患者回归正常生理功能。”周江宁解释道。
临床之外,“融合”的思路也延伸到了科室建设的方方面面。“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这八个字刻在周江宁的职业初心,也成了科室的发展底色。他既带着团队扎进科研项目,从中西医结合方案到现代康复技术,反复打磨优化治疗路径;也揪着人才培养不放——每周雷打不动组织业务学习,让年轻医护讲病例、资深治疗师传经验。“手艺得练,认知得更新,才能接住患者的信任。”他常跟团队这么说。
而这份对“人”的重视,更藏在细枝末节的关怀里。“我们做康复,既要医身,也得暖人。”采访时,周江宁指着医院楼层的方向,语气里带着温度,“每层都设了共享厨房,家属陪护时能给患者做一份可口的家常菜。治疗间隙闻着饭菜香,心里也能踏实些。”从治疗方案的精准制定到生活细节的贴心考量,关怀始终像条暖线,贯穿在诊疗全程。
“博爱、精诚、求实、创新”的院训,在重症康复科有着最生动的注脚。周江宁带着团队守在重症康复的一线,以仁心为灯驱散病痛阴霾,以医术为引铺就康复之路,为无数重症患者点亮生命曙光。“每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望着病房的方向,语气坚定,“我们会继续往前闯,把技术练得更精,把服务做得更暖,帮更多人挣脱病痛的枷锁,让他们重新笑着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