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在临沂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六科的训练室里,总能看到贾永梅忙碌的身影:她半蹲在地上,目光温柔地追随着孩子的脚步,手里的玩具摇得叮当作响,嘴里轻声重复着引导的话语。清脆的声响里,藏着她与特殊儿童相伴十多年的温柔。
作为儿童康复六科的主任,贾永梅的名字早被许多家庭铭记在心。截至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陪着四五百名特殊儿童走出医院——那些曾不会对视的孩子,如今能笑着递出玩具;那些曾站不稳的孩子,如今能在幼儿园的操场上跑跳。她总说自己没做什么大事,可在家长们眼里,这个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医生,是点亮他们家的那束光。

从内科到康复科,一场“从零开始”的跨界
2014年,对贾永梅来说,是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她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内科医生,每天面对的是非手术治疗的全身性、多系统或病因未明的内科疾病,工作节奏紧凑,诊断依据清晰,治疗方案有着明确的路径。而当她走进临沂市康复医院的儿童康复科时,眼前的世界完全不同:训练室里传来孩子的哭闹声、教具碰撞的清脆声。
“当时心情感觉非常复杂。”贾永梅回忆道,“内科看的是‘病’,有明确的治疗周期和指标;但儿童康复看的是‘成长’,尤其是孤独症、脑瘫、语言障碍的孩子,他们的进步像蜗牛爬行,可能一个简单的发音,就要练上几个月。”
儿童康复科的患者群体特殊,年龄从一岁四个月到十几岁不等,病情复杂多样:有的孩子无法与人对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孩子能跑能跳,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贾永梅明白,仅靠现有的知识远远不够,她必须从头学起。
那段时间,她成了科室里最“拼”的人。白天,她跟着资深康复师观摩训练,记下每个孩子的反应和训练技巧;晚上,她抱着《儿童康复学》《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指南》等专业书籍啃到深夜。
11年过去,当年那个“发怵”的内科医生,已经成长为能精准判断病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儿童康复专家。2021年,临沂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六科成立,贾永梅担任该科室的主任。如今,科室里有100多名孩子在接受康复训练,每个孩子的名字、病情、训练进度,她都烂熟于心。
精准评估认真干预,她用专业帮孩子重归正常生活
在贾永梅的办公桌上,放着许多厚厚的“康复日记”,里面记录着科室孩子们的病情进展情况。
2021年,一岁零四个月的小宇(化名)被家长带着来到临沂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六科。“其他医院医生说他不说话,也没有眼神交流,怀疑是孤独症,我们快崩溃了。”小宇奶奶的声音带着颤抖。
贾永梅注意到,小宇虽然不说话,像个小木偶一样,但经过和孩子奶奶沟通之后,贾永梅多年的经验让她心里打了个问号,根据家长描述,她感觉小宇不太像孤独症。
她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给小宇做了系统评估:从语言理解能力到社交互动意愿,从认知水平到情绪反应。评估中,她发现小宇能听懂复杂指令,会用手势表达需求,只是因为成人与孩子互动少,比如长期看电视、玩手机,导致孩子缺乏模仿和练习机会,可能“懒得说话”,才被误判为孤独症。
“他不是孤独症,是语言障碍,只要针对性训练,完全能恢复正常。”贾永梅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小宇奶奶放下心来。
接下来的几个月,贾永梅带领科室人员为小宇制定了个性化训练方案:从口腔肌肉按摩到单音节发音,从词语组合到简单对话。训练中,老师握着他的手,一起感受喉咙的震动,一遍遍地示范:“跟我学,‘妈妈’……”
如今,小宇已经康复出院,不仅能正常交流,还顺利升入幼儿园。“每次看到家长发来的孩子视频,我都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贾永梅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这样的案例,在贾永梅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她常对科室的年轻医生说:“儿童康复,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一个判断,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必须用最专业的评估,给孩子最精准地干预,这是我们的责任。”
急脾气的“蜕变”,在孩子的世界里学会“慢慢来”
熟悉贾永梅的人都知道,她以前是个“急脾气”。在内科工作时,她习惯了雷厉风行:问诊、开单、制定方案,效率极高。但来到儿童康复科后,这个“急脾气”却被一点点磨平了。
接触的孩子多了,贾永梅渐渐明白,康复训练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要尊重孩子的节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需要被理解。你急,他就更怕,进步反而更慢。”贾永梅说。
在贾永梅的影响下,儿童康复六科形成了温暖而专业的氛围。科室里的医生、康复师们,都习惯了“蹲下来”与孩子交流,用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他们会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会在训练间隙陪孩子玩一会儿游戏,会在家长焦虑时递上一杯热水、说一句“别担心,我们一起努力”。

在临沂市康复医院,像贾永梅这样的康复医生还有很多,他们怀揣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用专业对抗病痛,用耐心陪伴成长,让一个个特殊儿童的生命之花,在慢节奏的呵护中,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挣脱束缚,舒展属于自己的独特芳华。
“看着孩子们走出这里,顺利上学、健康长大。”这是贾永梅的心愿,亦是所有康复医者心中的夙愿。那些稚嫩的笑容,不仅是对他们付出的最好回应,更是照进生命幽谷的暖阳,让这份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劲的事业,始终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他们的故事,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希望长卷,在守护生命的征途上,永远向着光的方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