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其峰 通讯员 刘玉民 杜永武
8月19日,2025山东民营企业百强系列榜单公布,鲁南制药集团再次登顶“民营企业创新100强”榜单,这也是这家药企连续第四年领跑该榜单。
当全球医药产业面临创新瓶颈之际,从化药生产加工到传统中药现代化再到生物药自主研发,这家植根红色沂蒙的民族药企用累计2800余项专利授权,12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保持在10%以上筑起了持续创新的护城河,交出了一份创新突围的时代答卷。
平台筑基,从实验室重组到全球协作
在中医药现代化浪潮中,经典方剂活性成分不清、关键设备“卡脖子”等问题成为行业痛点。
四年前,站在产业转型升级十字路口,鲁南制药集团启动了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计划。
计划启动时,有专家直言,地级市企业扛不起国字号实验室的大旗。面对质疑,鲁南人选择用技术硬实力破局——2022年,鲁南制药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对原“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通过校企共建模式,打通“基础创新-技术整合-产品开发”全链条,形成以经方为核心、现代慢性病需求为导向的研究体系。最终在2024年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全国唯一由地级市药企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攻坚过程中,培养基国产化战役堪称缩影。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中试车间,一箱箱泛黄的实验记录本上记录着:“进口培养基每升150元,卡着生物药成本的脖子。我们测试了217种配方,失败最密集时三天报废20批细胞。”团队最终通过改造CHO细胞代谢通路,筛选出国产大豆水解物替代进口蛋白胨,独创的“阶梯式营养供给”技术将培养基成本压缩至每升10元。这项突破直接推动CD20单抗注射液上市,打破国外20年垄断。
回看如今鲁南制药的科研版图,企业通过与5个国家级平台和11个省级平台组成的科研网络,已经和全球100多所顶尖院校牵手。经方实验室的超算系统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解码专家”,每天解析50个中药分子;哺乳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里,价值上亿元的设备持续运转,培养出全球领先的高密度细胞;在鲁南制药,平均每3天就有一项新专利诞生,88.7%的授权率更是远超行业水平。
从传统中药现代化到生物制药创新,鲁南制药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投入和一个个专利成果,证明了一个地级市药企也能在高端医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正在改写中国制药行业的格局。
人才战略,双轮驱动下的创新引擎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鲁南制药集团一系列创新的耀眼数字背后,是“引凤筑巢 自主造血”双轮驱动人才生态的成果转化机制。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宋祥云用“两个必须”概括了他们对于人才战略核心:尖端人才必须全球引进,产业人才必须自己培养。
这种立体化人才布局,如今正通过“神农计划”与“卓越工程师班”两大载体高效运转。
今年年初,一封来自鲁南制药集团发布的“神农计划”全球顶尖人才招募“英雄帖”引来行业人才侧目。作为企业“神农计划”首批引进人才,田栋坦言加入源于一场“双向奔赴”:在国内创新药遭遇市场寒冬时,鲁南制药逆势启动该计划,以“百万年薪 5大科研技术中心助力”组合拳,专项引进领域人才。“当时国外实验室有更优渥的条件,但这里能提供从分子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全链条验证平台。”
全球化引才为企业注入了尖端科研力量,但鲁南制药坚信,核心工艺技术的长期积累仍需依赖稳定的人才梯队。为此,集团在2023年制定了“人才生态3.0”战略,将引进人才的“输血”功能与本土人才培养的“造血”机制深度融合。目前,企业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2岁,却承担着40余个一类新药临床研究的重任,“年轻大脑 成熟平台”的组合成为了持续创新的核心动能。
“鲁南制药集团不仅要让引进的凤凰筑巢,更要在这里孵化新的‘金蛋’。”在今年7月公布2025年度临沂市“人才引领型企业”暨“沂蒙伯乐企业家”评选中,鲁南制药集团被评选为“人才引领型企业”,同时获得“沂蒙伯乐企业家”的鲁南制药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贵民这样说。
战略协同,产业链的全局重构
当人才引擎持续输出创新动能时,鲁南制药的创新战略已悄然升维——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产业链的全局重构。这种转变绝非偶然,而是企业在完成技术积累与人才储备后的必然选择,正如张贵民强调:“真正的创新是产业链的重构。”
这一点在利妥昔单抗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5年7月,省内首款抗体药利妥昔单抗上市,价格只有进口药的1/5,只有鲁南制药人才知道其背后的艰辛。从2010年立项起,项目曾因中试失败濒临终止,研发与生产团队连续三个月“三班倒”攻关,将细胞培养成功率从30%提升至95%,最终打通了从上游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自主产业链。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利妥昔单抗的技术突破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产业化思维——当技术壁垒被粉碎为标准化流程时,单个技术节点的突破会像多米诺骨牌般触发全产业链的能级跃升。以关键原材料领域为例,鲁南制药大方地将自主突破的培养基技术分享给省内8家药企,使山东生物药生产成本整体下降18%。山东大学孙蓉教授感慨道:“这是中国药企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突围的生动实践。”
立足鲁南,放眼国际。当医药产业的“筋骨”日渐强健,鲁南制药的视野早已飞越重洋。
40多个原料药提交美国注册申请,8个获欧盟CEP证书,七氟烷、异氟烷生产线同步通过FDA和欧盟GMP认证……截至2025年6月,鲁南制药有72个制剂在129个国家和地区获批,“鲁南智造”的产品摆进了欧美药房的显眼位置。
将鲁南制药的创新实践置于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坐标系中观察,其价值已超越单一企业的成功经验。从经方实验室的分子解析到国际化注册团队的审批突破,从沂蒙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参与,这家企业构建的“平台支撑-人才驱动-产业协同”三维创新模型,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验证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