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王佳潼 胡晓雪
8月17日,“二战期间亚洲集中营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学术交流活动在潍坊市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于此,以“聚力促和平 携手向未来”为主题展开学术交流,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亲属同步开展座谈会。活动主旨在于弘扬和平理念,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参加活动的人员有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副主席阿约·阿尤拉·阿玛莱,国际和平城市代表达琳·杜瓦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亲属,潍坊市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等100余人。

“我认为,我的家族是中外深厚友谊的缩影……我们见证了潍坊城市的巨变,尤其感动于当地拓展国际友城关系的努力。”活动开始,侨民代表查理·斯坦利向大家深情讲述了此次来潍共同交流和平文化的愿景与感受;来自全球的侨民后代及相关人士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于和平的感受与思考;国际和平城市代表加拿大的达琳·杜瓦隆女士赞赏了潍坊国际和平城市的做法;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副主席阿约·阿尤拉·阿玛莱女士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再度激情诠释了和平的意义,呼应了活动的主题,引起了现场嘉宾、学者们的共鸣;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为活动题写了和平寄语。

随后,潍坊学院和平学研究院与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签订合作协议,由南京大学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刘成为潍坊学院“国际和平城市·潍坊 和平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中国华侨出版社向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捐建“侨心书苑”。活动嘉宾还共同参观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与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进一步感受到了潍坊作为国际和平城市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亲属与中方代表一起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种下了一棵棵象征和平与友谊的树木。


在学术交流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库兹敦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二战期间亚洲集中营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进行了学术讨论。同一时间,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亲属围绕“战争与和平: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启示”主题开展座谈,分享了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帮助过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的潍县人后代刘素桂、韩崇滨与侨民及侨民亲属一起展开了亲切交流,他们通过这一次座谈的机会将心中对于和平的愿景统统传达给了彼此。这一刻,他们像他们的父辈当时一样,跨越国际与语言的障碍,因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真诚而聚集在一起。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因和平与希望齐聚在潍坊,当“侨心书苑”的墨香与历史的回响交织,这场跨越国界的对话早已超越了学术交流的范畴。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们因对和平文化的共同交流与探索而在潍坊相聚,让潍坊再次以焕然一新的形式生动诠释了自己作为国际和平城市的意义,它将集中营的“苦难遗产”转化为“和平教材”,让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溯都成为向未来的宣誓。
这不仅仅是一次多国人民对于和平文化的深入交流与探索,更是无数人带着对历史的思考,携手奔赴未来的新起点。潍坊道承齐鲁、襟连海岱,这里曾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齐文化的腹地、两汉经学的重镇、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东方中心、明清海岱间的文学重镇,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未来,这里还会将和平文化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本土文化的基因里,以包容与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更为精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