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雪平
近日,德州市立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祁洪军团队顺利完成一例瘤颈长度5mm的近肾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该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彰显了祁洪军教授团队在心脏大血管治疗领域的卓越技术与精准操作,更标志着德州市立医院在心脏大血管疾病微创治疗领域迈入新的阶段。
78岁的患者张女士(化名)因腹部持续疼痛两天,在儿女陪伴下来到医院。起初,张女士误以为心脏问题,血管外科主任祁洪军接诊后,经检查发现其疼痛部位与心脏无关,且腹部可触及明显的波动性包块。进一步超声检查显示,老人腹主动脉长约9cm瘤样扩张伴穿透性溃疡,瘤体横径/前后径达5.5cm,且有先兆破裂倾向,情况十分紧急,祁洪军立即安排张女士入院治疗。“腹主动脉瘤就像血管壁上鼓起的‘气球’,瘤体越大,破裂风险越高,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祁洪军解释道。
张女士入院后,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商爱军对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术前评估,包括心肺功能检查、腹主动脉及内脏三分支解剖结构分析,并对手术风险进行了综合考量。“患者瘤体位置特殊——离肾动脉只有半公分,且瘤体扭曲明显,属于典型的近肾型复杂动脉瘤。”商爱军说,传统手术需开腹进行,可能需结扎左肾静脉近下腔静脉处以显露肾旁主动脉,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期长,对于高龄患者而言风险极高。
考虑到老人高龄和病情复杂性,祁洪军团队立即联合麻醉科、介入护理团队进行多学科会诊,反复研究CTA影像,量身定制了“覆膜支架植入 瘤腔Interlock栓塞术”的微创方案:既要用支架隔绝瘤体,又得保住双肾动脉及内脏分支血管供血,还要处理合并的左髂动脉瘤。
手术当日,在手术麻醉科张风涛主任、苏厚政医生的全程监护,以及介入科于淑萍护理团队的紧密配合下,祁洪军、商爱军、郑刚、李振组成的血管外科团队精准施术。手术采用微创无切口预置血管缝合器技术,于患者双侧腹股沟处进行股动脉直接穿刺,通过穿刺口将导线插入动脉,再沿导线将导管推送至动脉瘤部位。在DSA影像精准引导下,团队成功植入主体覆膜支架,并在两侧髂动脉续接两个髂腿支架,形成类似“分叉式”的支撑结构,完整覆盖病变段。随后,为防止血流从瘤颈上端缝隙进入瘤腔,团队给予瘤腔Interlock栓塞,血流恢复良好,消除破裂风险。整个手术仅用一个半小时顺利完成。

手术两天后,张女士已经能下床在病房里慢慢活动,且无腰痛、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观察3-5天即可出院。看着老人腹股沟处只有两个“米粒大”的小创口,连拆线都不用,张女士的儿女们既惊喜又激动,他们紧紧握着祁洪军主任的手连忙道谢。“真是太感谢你们医护团队了!没想到手术创伤这么小,就两个小小的穿刺口,且恢复得这么好。”
近年来,德州市立医院血管外科在祁洪军主任带领下,不断引进和开展先进的血管外科手术技术,包括杂交手术、内膜剥脱术、微创腔内治疗等,为广大心脏大血管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此次EVAR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血管外科在心脏大血管微创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不仅填补了德州市在该项技术上的空白,也进一步展示了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在复杂腹主动脉瘤微创治疗领域的实力。下一步,血管外科将继续致力于心脏大血管疾病的创新诊疗,推动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微创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