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入职背调“伤”的不仅仅是劳动者

“因为背调结果显示‘黄灯’,我们无法进行下一步了。”不久前,应聘某食品公司的罗女士,突然接到该公司HR发来的这则不予录用通知。经过反复沟通,罗女士才得知自己被背调公司标为“黄灯”的原因——“有过诉讼记录”“曾经是被告”,罗女士告诉《工人日报》记者。(8月14日 《工人日报》)

背调本是招聘中的一道风险防线,却在一些情形下,变成了伤人的“利刃”。当它被滥用、走偏,不但会“割伤”劳动者的就业权,更会“刺穿”社会的信任网,动摇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根基。

背调的初衷,是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工风险、保障经营安全,在合法、合规、必要的范围内了解应聘者的相关情况。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背调,应当是建立在法律框架内的有限调查,是与岗位直接相关的必要核实,而不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把与工作无关的私人生活、过往纠纷,甚至未经证实的传言一并“捞起”。

滥用背调,损害的是劳动者的尊严和权利。诉讼是公民的法定权利,不应成为被标签化的“风险信号”;个人隐私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益,不应成为被随意刺探的“信息商品”。当劳动者因一次维权诉讼、一次生活私事而被拒之门外,就业与维权便被人为对立,法律赋予的权利被现实的门槛阻隔。不仅让个体陷入“维权有代价”的困境,也在无形中劝退了原本应当被鼓励的依法维权行为。

滥用背调,其实也在反噬用人单位自身的公信力与用工环境。一个依赖模糊标签、非实质性信息作出录用决定的企业,难以真正选拔到最适合岗位的人才。长此以往,不但损害企业形象,还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的人才观,错失优质人力资源,影响企业的长远竞争力。

更深层的伤害,是对社会公平的侵蚀。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建立在透明规则和公开标准之上。如果背调被滥用成“隐形歧视”的工具——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诉讼记录甚至个人好恶打分——那么看似“理性”的招聘,实则在加剧不平等,制造结构性的机会壁垒。久而久之,劳动者的流动空间会被压缩,社会活力会被削弱。

因此,规范背调,不只是对劳动者的保护,也是对劳动关系秩序的维护,对社会公平的守护。要让背调回归本义,首先必须划清法律与公德的边界——法律上,应严格执行“最小必要”原则,确保背调范围与岗位高度相关;公德上,应尊重劳动者人格尊严,避免将未经核实的信息作为结论性材料。其次,要建立可追溯、可问责的背调机制,明确调查流程、授权程序、信息使用和删除规则,并对滥用背调、歧视录用的行为设立实质性法律责任。

同时,应强化监管技术手段,防止背调沦为“黑箱操作”。引入区块链存证,保障授权和调查全程可查可溯;公开评价逻辑,避免年龄、性别、地域等隐性歧视;设立信息清理机制,确保离职后相关数据不被长期保存和任意传播。

守住背调的边界,才能守住劳动者的尊严、企业的公信、市场的公平。把背调用得合法、合规、有温度,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市场的期待。倘若任由背调滥用,不仅劳动者会受伤,企业的选才视野会变窄,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也会被蚕食,最终买单的,是整个社会。(孙维国)

上一篇: 暑假工的“薪事”还需监管“上心”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