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其玉,女,1928年出生,山东垦利人,原黄河农场退休教师。她1952年参加工作,扎根讲坛27年,1979年退休。寇其玉从事教育事业70余年来,一直心系教育,时刻牵挂着家庭困难的孩子。2020年9月,92岁高龄的她将省吃俭用积攒下的10万元退休金捐给了垦利区黄河口镇需要帮助的孩子们,2025年97岁时她再次资助16名贫困儿童。寇其玉2019年被授予“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称号,2020年被评为“山东好人”。

十万积蓄化星火,用爱心播下希望种子
2020年9月9日,在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中学,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正在举行。
黄河农场退休教师寇其玉将10万元退休金全额捐出,这笔捐款如涓涓细流,承载着命运的希望,资助了34名贫困学子的学业。
“母亲常说,看着孩子们读书,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安慰。2020年那个夏天,她郑重地跟我们说,想用这些年攒下的钱帮助家乡的贫困孩子。”寇其玉老人大儿子李英华说,“母亲的心愿,我们全家都支持,这些钱都是她省下来的退休金,能为家乡教育做点事,我们感到非常骄傲。”
十万元,对于一位节俭一生的老人,是沉甸甸的积蓄;对于34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是照亮求学路的明灯。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捐赠,而是一个教育者用一生践行的诺言在暮年迸发出的璀璨光芒,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力的“微观”实践。而孩子们朴素的话语里,已悄然埋下了善的种子。
“寇奶奶的3000元,让我姥姥不用为我的生活费发愁了。新书包和文具我特别喜欢。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寇奶奶的期望。”一名受资助的学生说。
“谢谢寇奶奶!我想告诉她,我这次考试进步了!”一名受资助学生一边展示学习用品,一边说。
寇其玉老人手捧受助孩子名单说道:“我这一辈子啊,就干了一件事——当老师;我这一生啊,就守着了两样东西——讲台上的粉笔头和心里的那团火。”
学生郝季霏在感谢信中写道:“寇奶奶,我将来也要当老师!我要告诉我的学生,世上有个寇老师连冰淇淋都舍不得吃……”
2025年,98岁的寇其玉再次资助16名贫困儿童。面对赞誉,她只有朴素之言:“只要我活一天,就资助一天。”

三尺讲台廿七载,用坚守诠释师者初心
寇其玉老人望着年轻时候的照片,时光仿佛回到上世纪教书的峥嵘岁月:1958年寒冬,教室中煤炉熄灭,她让学生们搓手跺脚背课文:“咱们用热气把课文暖和了。”1975年,寇其玉老人用芦苇秆在泥地上教算术,1根秸秆 1根秸秆=2根秸秆,学问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在教学中,寇其玉将教育理念贯穿到田地之间。
“寇老师上课是‘铁将军’,作业错一个字都要重写十遍;罚站都在太阳底下——要错就光明正大地错;下课又变成了‘寇妈妈’,我们饿了她偷偷塞地瓜干……”寇老师的学生程芳说。
寇其玉老人翻开泛黄的教案,“某某注意力不集中”“某某父亲酗酒……”
1979年寇其玉退休的那天,全班学生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寇其玉在黑板上写下“知识是光”。
“寇老师上课特有精神,声音洪亮,对学生要求严,但心特别软。”寇其玉老人当年的同事程良田回忆道。
在二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中,寇其玉老师将学生视为需要精心培育的“小树苗”,以严父的规范、慈母的关怀和姐姐的理解全方位滋养每个生命。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理念,在今天这个追求升学率、关注“优等生”的教育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寇其玉老师用初心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师者,从不追求光芒万丈,而是甘愿做那束恒久的烛光。虽然微弱,但却足以照亮千万个生命的成长之路。”黄河口镇中学副校长张永泉说。
二十七载春风化雨,她以严父之规正骨,慈母之心暖魂。当最后一课钟声远去,育人的星火仍在血脉中燃烧。

寒梅傲雪愈挺拔,用坚韧演绎为母则刚
风雨中,年轻的寇其玉手牵着大孩子,背上背着婴儿,艰难前行;深夜灯下,一边备课一边缝补衣服。
寇其玉丈夫去世时,最大的孩子才8岁,最小的8个月。当时家里失去主心骨,寇其玉白天强撑着在学校教书,晚上回来时常累得直不起腰,还要照顾四个孩子。
“母亲她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保证我们吃饱穿暖能上学。我们兄弟的学费,是她用搪瓷缸一分分攒的。”寇其玉二儿子李建华说。
生活的重担从未压弯她的脊梁,反而让她的心像黄河水一样——愈沉淀,愈清澈。
在生活中,寇其玉教育子女做人要正直、善良、懂得感恩。她常说:“我们受过别人的帮助,有能力时也要帮别人。”
她将个人的苦难深埋心底,将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孩子的爱,化作支撑家庭和浇灌学生心田的力量。这份坚韧,正是日后她那份大爱的精神底色。
寇老师在承受丈夫早逝、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的艰辛中,依然保持了对教育事业的赤诚,证明真正的知识分子永远将家国置于个人苦难之上。
九十八载岁月,二十七载讲台,十万退休金。寇其玉用一生书写的“师者”二字,重若千钧。她的故事,是黄河口畔一曲关于坚守、关于苦难与超越、关于爱与传承的动人乐章。她点燃的烛光,不仅照亮了34个孩子的当下,更汇入了国家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的壮阔长河,生生不息。这份源于最朴素教育初心的力量,将如奔涌的黄河,滋养着未来。(樊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