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评】“精神病史”非挡箭牌,安全漏洞必须堵死!

8月10日,江西南昌某景区,一名19岁的女大学生旅游时,被陌生男子用剪刀连捅多刀,不幸身亡。一个无辜的年轻生命就这样突然没了,本该快乐的旅行成了永别,真让人痛心又愤怒!警方说嫌疑人席某某“有精神疾病诊疗史”,更让大家揪心。这样的惨剧,怎么才能不再发生?

这个“诊疗史”,本该提醒我们加强关注和管理。一个人被诊断有精神疾病,特别是有潜在风险的,家庭、社会、社区就该有措施跟上。他怎么能轻易拿到伤人的剪刀?在他需要帮助、可能威胁别人的时候,谁在管他?家人有没有尽到看护责任?社区、街道的帮扶和预警机制启动了没?这些环节,明显都出了问题。

现在有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就是一旦出事,只要当事人“有精神病史”,仿佛就自动成了一张“免责符”,让事情变得模糊,责任也变得不清。一句“他有病”,似乎就能解释一切,甚至掩盖掉事前预防的疏漏。这是不对的。“有病史”绝不等于可以不管,或者事后推责任。正相反,对这类人,社会要花更多力气,建好管护、管理和预警的体系。

每出一次这样的事,都在提醒我们公共安全还有漏洞。诊断记录不能只是档案袋里的纸,而要变成行动的依据。“有病史”不能只是事后解释的标签,得是提前预防的信号。否则,无辜的生命就在疏忽中没了。

人命关天,不能糊弄。我们必须拿出实在办法,堵住“有病史”可能带来的风险漏洞。家庭监护责任要压实,社区和街道的帮扶、监管得到位,该强制治疗和约束时就得跟上。只有把这些环节都扣紧了,形成有效的责任链和保护网,才能避免更多人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有精神病史”不该是公共安全的空白地带,更不该是出了事推责任的借口。

文字/金妮

视频/陈久菊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上一篇: 快女洪辰现在在做什么 出道时很红如今却发展平淡如水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