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你们,我这条命就没了……”这日,蔡先生紧紧攥着北大医疗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赵伟的手,语气动容。鲜红的缎面锦旗上,烫金的感谢语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藏在这面锦旗背后的,是一场40℃高温下的“生死时速”。

街头晕倒体温40.2℃
7月9日中午,烈日下的高温炙烤。路边突然传来惊呼,只见一名中年男人直挺挺倒在地上,皮肤摸上去烫得吓人。路人赶紧掏出手机拨打120,救护车呼啸着把男子送进了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急诊科。
“体温40.2℃!”护士小姐姐手疾眼快量完体温,声音里都带着焦急,“患者意识不清醒,皮肤干得像砂纸,还上吐下泻!”
一系列检查下来,医生的心沉了下去:是热射病!肾功能已经开始衰竭、心率过快、血压太低人。“快送重症医学科!”医生呼喊道。
与死神博弈的48小时
“热射病!”刚推进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喊声就像警报器划破空气。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赵伟一个箭步冲上去,眼里只有病人,哪还顾得上满床的污物,白大褂蹭上污渍也浑然不觉。心电监护仪上,162次/分的心率疯狂跳动,像在倒计时。
“冰毯冰帽赶紧上!深静脉通路建立!准备插管!”赵伟的声音冷静得像冰,手里的动作却快如闪电。
旁边的护士们早就动起来了:消毒棉球在手上翻飞,针头精准刺入血管,赵伟手持喉镜,稳稳地把气管导管送进去,紧接着深静脉置管也顺利完成。
冰盐水顺着输液管快速滴进身体,镇静药、冬眠合剂按秒计算着泵入剂量。突然病人开始寒战,“肌松剂!”赵伟一声令下,用药后骨骼肌不再产热,监护仪上的体温数字终于开始往下走。
这边抢救忙得脚不沾地,那边护士们已经麻利地换掉脏被褥,擦净病人身上的污物。“腋窝、腹股沟都放上冰袋,冰帽别移位了!”有人一边记录数据一边提醒,眼睛死死盯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
对赵伟及一众医护来说,那半小时漫长得像一个世纪。护士突然提高声音喊道:“血压上来了,90/60mmHg!心率110次/分,体温35℃!”那一刻,满屋子的人才敢悄悄松口气,而此时他们后背的白大褂早就被汗水浸透。
跨越城市的牵挂
“得赶紧联系家属。”赵伟想起病人口袋里的手机卡,赶紧卸下来插进自己手机。打了五六个电话,终于有人接了,是患者的弟弟,目前在济宁老家。
“您是蔡先生的家人吗?他在淄博中暑了,现在我们医院重症监护室,已经稳住了……”赵伟把情况一说,电话那头的声音瞬间哽咽了。
据了解,蔡先生初到淄博仅两天,没想到就经历了如此大的波折。家属连夜开车往淄博赶,而患者住院需要的牙刷、毛巾这些日用品,护士们早已从科室的“爱心公益小屋”里为他备齐了。
夜里11点半,重症监护室外的电梯打开,冲出来几个脸色焦急的人,正是蔡先生的家属。蔡先生的妻子跑到病房,看到病床上呼吸平稳的蔡先生,又看到一旁守护的医护人员满脸的疲惫,她紧紧握着赵伟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只是一味地在给医护人员鞠躬。

康复奇迹
术后第三天清晨,护士查房时惊喜地发现,蔡先生的眼睛能跟着手指动了。“眨眨眼?”护士向患者试探,结果患者真的眨了两下眼。
术后第五天,医生评估后拔掉了气管插管,患者含糊地说出了一句“谢谢”;术后第七天,患者所有检查指标全部正常,当医生表示患者可以出院了时,这个经历过生死的患者红了眼眶。
几天后,便有了开头送锦旗的那一幕。
其实对北大医疗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们来说,这只是他们无数次抢救中的一次。但正是这一次次与死神的较量,一个个不放弃的瞬间,让“医疗温度”这四个字变得真实且温暖。
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鲁中医院人”在酷暑中书写了医者仁心的温暖篇章。
蔡先生的经历也给所有在高温天里奔波的人敲响警钟:40℃高温天,露天作业别硬扛,每隔1小时躲进阴凉处补水;头晕、高热、意识模糊可能是热射病信号,黄金救治时间别错过。(桑瑜 勾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