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门诊名称,让就医指引回归本真

针对部分医疗机构使用模糊、笼统或容易混淆的门诊名称,少数医疗机构为吸引患者,利用谐音、形容词等暗示疗效的门诊名称误导患者等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了《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医疗机构要遵循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清晰准确的原则进行门诊命名。(8月7日 广州日报)

门诊命名乱象,本质是逐利思维下的误导陷阱。有些医疗机构为吸引患者,在门诊名称上大做文章:用神奇等形容词夸大疗效,借谐音制造治疗暗示,以笼统称谓模糊诊疗范围。患者满怀希望走进标着特效字样的门诊,却发现与普通科室并无差异;冲着专治名头而来,最终只是常规检查。这种文字游戏,不仅浪费患者时间金钱,更可能延误病情,让本就焦虑的就医过程添堵。医疗机构本该以专业立身,却靠噱头吸引客源,背离了救死扶伤的初心,也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规范命名背后,是对患者权益的切实守护。《通知》的出台,如同为门诊命名立下规矩,让每块牌子都经得起推敲。依法合规划定底线,杜绝使用虚假疗效暗示的词汇;科学规范明确标准,根据诊疗范围、技术特色精准命名;清晰准确指向功能,让患者一看就懂、一找就对。比如心血管内科不能叫心脏特效门诊,中医内科不应标注包治疑难杂症,这些规范看似约束,实则是在为患者扫清就医障碍,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扰,让就医之路更顺畅。

根治门诊命名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对那些违规命名的医疗机构及时进行查处和整改,形成有效震慑,让医疗机构不敢在门诊名称上动歪心思。医疗机构自身要提高认识,主动自查自纠,摒弃靠名称博眼球的想法,把精力放在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上,用实力赢得患者的认可。患者也要增强辨别能力,遇到名称花哨、夸大其词的门诊时多一份警惕,不被虚假宣传所误导,同时积极举报违规行为,维护自身权益。此外,还应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让门诊名称始终处于阳光监督之下。

门诊名称虽小,却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和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当每一个门诊名称都清晰、准确、规范,患者就能少走弯路、安心就医,医疗机构也能在规范中树立良好形象。相信随着《通知》的深入实施,门诊名称将重新成为患者就医的可靠指引,让医疗行业充满更多信任与温暖,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更大作用。(王雯婧)

上一篇: 跟爸妈上“班”去!温馨巴士萌娃探秘“公交”欢乐多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