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到青海做法律援助 律师许艳群选择再留一年

“我选择再留一年!”

2025年盛夏,当“1 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开启新一年度的招募活动时,来自贵州心典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许艳群毫不犹豫地提交了新一年度的报名表。

去年此时,许艳群跨越千里从贵阳来到海拔3200米的高原县城都兰。一年时间里,她已在这片高原播撒下法治的种子:解答咨询300余次、办案27件、法治讲座9场……

跨越千里奔赴高原

去青海做法律援助,是许艳群埋藏心底多年的愿望。几年前看到司法部的招募通知,她就动了心,但因执业年限不够未能成行。等条件成熟了,一定要参加的念头深埋在她心中。

2023年3月,一次全麻手术成为许艳群人生的转折点。“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一定用所学做点有意义的事。”康复后,许艳群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一直在反复回响。2024年5月,当再次看到招募通知,她立刻报了名。

许艳群(右一)在接待前来咨询法律问题的群众

这一次,她终于跨越千里,踏上青海都兰的土地。迎接她的,是当地司法局同事灿烂的笑容和一条洁白的哈达,当时的天蓝得透彻,地广得无垠。

都兰县的开阔感令她心旷神怡,但这片高原很快给了她“下马威”:第二天她就头痛难忍,头像是被塞进了紧箍咒,紧接着秋季干燥的空气又让她流了一个多星期的鼻血,靠把加湿器开到最大才缓解。

语言是许艳群面对的另一道坎,面对蒙古族、藏族同胞语言不通,他们之间的沟通需要完全依赖“1 1”行动配备的翻译志愿者。

就在身体不适和语言壁垒让她倍感压力之时,一份异乡的温暖悄然融化了这份艰辛。中秋节时,都兰县司法局的一个女同志亲自上门给她送来了月饼和本地的酸奶,这份异乡的温暖,让她心头一热。

许艳群迅速调整状态,将注意力投向了那些急需法律援助的身影。她知道,语言的障碍可以借助翻译慢慢克服,身体的不适也会逐渐适应,而高原上那些期盼的眼神,才是她此行的意义所在。

“能帮一个是一个”

在都兰,没有惊天大案,却连着普通人的生计冷暖。许艳群面对的,多是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纠纷这些关乎普通人柴米油盐的“小案”。其中一个让许艳群印象深刻的案子,金额不大,却压得人喘不过气。

“他缩在工地宿舍那张小床上,腿肿得老高。”许艳群第一次见到吕忠生时,这个来自广西的汉子眼里满是心酸。吕忠生是一名喷涂保温材料工人,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2023年11月,他远从家乡到青海务工,却没想到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导致双足跟骨粉碎性骨折,几个月都下不了地。

雇主一口咬定:“他自己不小心,不算工伤!”

没有合同,也没有与雇主有直接联系的证据,吕忠生独自在狭小的板房里躺了四个月,没钱寄回家,更没钱治腿。案件即将开庭,吕忠生才来申请法律援助。许艳群先是为他申请变更诉讼请求,然后争分夺秒地在开庭前争取搜集更多有利证据。

从某水厂与某材料经营部的购销合同、付款凭证,再到经营者与案外人的微信聊天记录……就这样,许艳群一点点拼凑出雇佣关系的证据链。在法庭调解室里,面对堆积的证据,雇主松了口。最终达成协议:雇主当场支付了赔偿款。另一责任主体也将在三个月内付清。

庭审结束后,吕忠生拄着新买的拐杖,努力站直了些,看着许艳群,眼里泪光闪烁:“太感谢您了,许律师,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他眼里那点亮光,比啥都值,能帮一个是一个!”许艳群说。

再赴征程 播种希望

深入基层,许艳群更清晰地触摸到牧区法治的脉搏,也看到了亟待疏通的堵点:普法宣传的触角尚未完全抵达偏远牧区,不少群众不知法律援助为何物;维权意识有待提升,面对草场纠纷等矛盾,许多牧民只知道找村委会,却不知道可以诉诸法律……

“这说明我们的普法,还得再深入,再贴近。”于是,许艳群走进社区,面对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她准备了通俗易懂的讲义,宣讲宪法、民法典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贵阳,我帮企业处理合同纠纷,争的是利益。”许艳群指了指桌上卷宗,“在这里,帮牧民、工人、妇女解决的是吃饭、看病、维权的事,人一辈子,能做点实实在在帮到人的事,踏实。”

许艳群的这份坚守,跨越千山万水,也深深牵动着家乡“娘家人”的心。2025年7月,贵州省司法厅和贵州省律师协会的领导与同行代表,带着家乡的关切与慰问,长途跋涉前往都兰探望许艳群。

这是一次充满艰辛与感动的旅程。为了见到这位贵州省去年唯一派出的法律援助志愿者,慰问团清晨七点从贵阳启程,经历飞机与汽车辗转整整13个小时,才抵达许艳群的服务地。

在这个海拔3200米的地方,七月里的天空还会飘雪。这里没有电影院,没有大型商场,没有一家律师事务所。全县7万多人口,在许艳群到来之前仅有1名社会律师。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过去的十个月里,这位贵州姑娘凭借骨子里的韧劲和对公益事业的执着,克服了所有在她口中“都不算困难”的困难,也成了当地人口中“贵州来的许律师”。

“太棒了,艳群!你太给贵州律师长脸了!”当得知她已毫不犹豫地申请将服务期再延长一年时,家乡同行们的心中充满了敬佩与心疼。

工作之余,许艳群也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的生活,和当地朋友去“浪山”。在开满格桑花的草原上,吹着微凉的山风。她说,人们总说西北荒凉,但她在这里,在忙碌的法援间隙,在牧民真诚的笑容里,在草原无垠的生机中,找到了内心的丰盈与平静。

通讯员 王欢 曹亚男

编辑 王玲瑶

二审 席忞禾

三审 黄锐

上一篇: 深夜公交上演“爱心接力” 陕西学子点赞青岛速度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