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堂娃娃戏 12堂女子班 安顺地戏传承注入新活力

8月2日的安顺市西秀区苗岭屯堡古镇景区,锣鼓声中,千名地戏队员手持兵器列阵而行。

这场由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指导、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承办的2025地戏文化大联欢,其中一群戴面具的孩童与身着地戏服装的女子格外抢眼。

在98堂参演队伍里,10堂少儿队与12堂女子队的鲜活身影,成了最动人的传承宣传,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称赞不已。

“哈!”13岁的陈李家寅一声呐喊,手中木枪直指前方。这位平坝区天龙镇兴旺村双硐旗征少儿地戏队的队员,已跟着村里老人学了3年地戏。

这个地戏队共有20人,最小的队员9岁,孩子们一般在放学后进行排练,稚嫩的唱腔里透着股认真劲儿。

“老师说,我们演的是祖先的故事。”陈李家寅抹了把汗,面具后的眼睛亮晶晶的,即将进行表演的他,将面具紧紧攥在手里。

不远处,西秀区龙宫镇下苑少儿地戏队的20多个孩子正在候场,平均年龄十来岁的他们,已能把《薛仁贵征西》演得有模有样。

“这群娃娃上过十几次台,游客拍视频时,他们腰杆挺得更直哩!”该队领队郭东莲笑着说,老地戏队员手把手教出的后辈,正让古老唱腔有了新调子。

女子地戏队的登场则掀起另一重高潮。

旧州甘棠甘塘女子地戏队的伍国仙与20来位姐妹列阵而出,学习多年地戏表演的他们,让《隋唐演义》里的秦琼、罗成在她们的演绎下,既有武将的英气,又添了几分细腻。

“1993年刚开始学习时,我们对着镜子练眼神,现在闭眼都能走准台步。”伍国仙抚摸着褪色的面具告诉记者,队员们农忙时下地,农闲时唱戏,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台下,广州游客谢凤鸣举着手机连拍不停。

“朋友说安顺地戏是‘活化石’,来了才知有多震撼!”这是她第三次来安顺,20多天的深度游中,苗岭屯堡的一墙一瓦、地戏队员的一招一式都让她着迷。

“山美水美,还有这么鲜活的文化,下次要带全家来!”在她身边,其同事们正跟着女子队员学摆“亮相”姿势,笑声混着唱腔飘向远处。

为何今年少儿与女子地戏队大幅增加?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会长曹松给出了答案。

“政府部门给了专项支持,协会年年打造新队伍,现在老人愿教、年轻人愿学,链条就接上了。”曹松说,往年3天的活动,今年延长到4天,98堂队伍里近四分之一是少儿与女子队,这是传承更有活力的体现。

作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源于明代“调北征南”的安顺地戏,本是屯堡军民传承忠勇精神的载体。如今,安顺地戏不仅走遍全国,更远赴法国、罗马尼亚“圈粉”。孩童的稚声与女子的风姿,让这门古老艺术有了新表达。

锣鼓声里,六百年的故事被新一代传唱,也引着谢凤鸣这样的游客一次次奔赴。“毕竟,能让童声与岁月共鸣、让巾帼与历史对话的地方,本就值得一来再来。”谢凤鸣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梅世桂

编辑 王潇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上一篇: 【多彩新论】别暂停一种打卡,又来另一种打卡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