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璀璨的灯光下,29岁的贵州苗族青年杨胜东吹响芦笙。一曲融合苗岭古韵与现代气息的《乡音恋歌》流淌而出,千余观众屏息聆听,随后掌声如雷。这一刻,距离他的人生转折点已整整十五年——从黔东南州雷山县的一个农村留守少年,到站上国际舞台的民乐传承者,杨胜东用一把芦笙“吹”开了命运的层层重门。
芦笙吹开新大门
1997年,杨胜东出生于雷山县大塘镇乔兑村。父母外出谋生,他成了留守少年中的一员。中考失利后进入雷山职校,厨师、酒店管理……他尝试过多个专业,却始终寻不到人生方向。一次校园演出成为命运拐点——当杨昌杰(现为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用芦笙吹响《天空之城》的旋律,古老乐器与现代音符的碰撞瞬间击中了他。“那声音直抵心底。”杨胜东回忆,他当即选择走进杨昌杰老师的民族歌舞班,向专业老师们学习民族歌舞专业。按当时轨迹,毕业后他或进入西江歌舞团,从事短期演艺工作。
职校第三年,当杨胜东向杨昌杰表达求职意愿时,这位深耕民乐教育多年的教师点醒了他:“靠歌舞吃青春饭走不远,读书才有出路。”这句话如惊雷震醒了迷茫的少年。“那晚我彻夜未眠,像打了鸡血一样。”次日他背起行囊奔赴贵阳,跟随在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读研的杨昌杰系统学习。天赋与汗水在孤注一掷的勇气下猛烈燃烧:数月后艺考,他拿下芦笙专业全省第四,更摘得中央民族大学校考桂冠。

虽因文化分与中央民大失之交臂,命运却开启另一扇门——2016年,杨胜东昂首迈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继续跟随杨昌杰老师学习,期间他们一同“走南闯北”参加国内外各类比赛和演出。大学殿堂的系统锤炼,让山野间的芦笙之音融入了更辽阔的艺术表达,为未来埋下伏笔。
学成后的杨胜东站上凯里市博南高级中学的讲台,成为一名音乐教师。但舞台的召唤始终炽热,2023年他加入贵州省民族乐团,在乐团精心培养下,让芦笙走向世界舞台。
山乡育新助振兴
从日本、新加坡到澳大利亚,他的芦笙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语言。“每一次站在国际舞台,我都在用芦笙向世界讲述苗族的故事。”杨胜东在悉尼演出后动情地说,“这不仅是音乐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传递。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让非遗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国际舞台的光环之下,杨胜东心怀感恩,从未忘记来路,未忘记给予自己帮助的每一个人。如今在贵州省民族乐团,他积极投身“送教进校园”活动,将曾经改变自己命运的乐器,郑重交到新一代山里娃手中。

2024年7月,他以志愿者身份参加贵州省“强基工程”,深入晴隆县三宝街道进行芦笙培训。同年10月,受贵州省花灯剧院委派,他前往凯里市香炉山展开支教,19名学员年龄跨度惊人——最年长者60岁,最幼者9岁。11月,他再次受委派,在因“村BA”火爆出圈的台江县台盘村举办公益文艺演出,让芦笙之声回响在故乡热土。
杨胜东的逆袭,是教育改写命运的生动写照。当知识的火种在乡土点燃,当古老技艺被赋予时代使命,正在更辽阔的天地写下乡村振兴的深长回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佳本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杨小友
三审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