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发展,精品是标志,人才是关键。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部署文化建设“八项工程”,针对文化人才工程,提出在文化领域重点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师。
20年来,浙江大力推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实施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等项目,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起来看《文润之江·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系列综述第八篇。
浙江婺剧团青年演员方得多说:“希望把婺剧带给更多年轻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
湖剧青年演员陈伟说:“出人出戏,你有人了才有戏,才能被更多的人所喜欢和热爱。”
这个暑期,各地传统戏剧演出,场场爆满,热闹的不止是戏台。在金华东市街小学,练功房里准时传来唱念声,现场还有梅花奖得主手把手指导。
金华市婺城区东市街小学学生邓学君说:“学到了很多小妙招,我想传承这项非遗,拿到梅花奖。”
从娃娃抓起,是婺剧传承、培育人才的法宝。梅花奖得主杨霞云记得,2005年浙江启动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正是其中之一。第二年,浙江婺剧团成立50周年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来贺信,勉励婺剧团积极培养人才,注重推陈出新,创作优秀作品。
梅花奖得主杨霞云说:“当年总书记希望我们能够推陈出新,让更多的年轻人担起这个责任。我们院里面对于青年演员的培养,为青年演员打造剧目是不遗余力的。”
牢记嘱托,浙江婺剧团创新开展“扶上马送一程”师徒制,打破论资排辈,让新人放开手脚。多年来,浙江婺剧团已有20多人获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奖等省级以上奖项。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黄庆华说:“婺剧它要可持续地发展传承,就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年轻的一辈,他们才是真正的生力军,对青年演员要大力地培养。”
不仅是婺剧,20年来,浙江以文化人才工程为抓手,陆续实施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持续推进“六新”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以文艺人才孵化、之江社科学者、媒体融合优才等六大人才培育项目为支撑的文化人才工程体系不断健全。
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英才鲍陈热说:“这些人才项目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观摩、交流、探讨、排练的好机会,也接触到了更多名家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在不断提升。”
为人才创造发展空间,多年来,浙江省先后成立“中国网络作家村”、“之江编剧村”,开设“网络文学IP直通车”、举办西湖编剧论坛,并创新选派“文化特派员”,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迸发活力打造有效载体。
葛莎,全省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驻点长兴青草坞村。来到村里后,她发挥自身特长,策划了多场非遗展演,帮村里打响了省级非遗“鸳鸯龙”的知名度。
省级文化特派员葛莎说:“把这些文化的活动,把文化传承的内容,更好地跟它连接起来,然后能够助推当地文化品牌的传播。”
以文化特派员为牵引,浙江省统筹文化人才资源,加快推动基层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在舟山,文化特派员创建“村民画室”,培养30多名渔民画家;在宁波,文化特派员为乡村引进“坐”咖啡等新业态,拉动村集体增收15%。一年多来,文化特派员累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2.7万场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室主任赖华东说:“这些项目体现了这些派驻所在村它本身文化底蕴的挖掘,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也带动了当地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
加快打造文化“浙军”,赋能建设文化强省。20年来,浙江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充分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已选拔培养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300多名,全省入选国家级文化人才工程人数位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部主任王宇说:“全方位地、多梯队地培育人才,既重视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也重视山区海岛县的基层文化人才的扶持,为我们的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眼下,浙江省创新文化人才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健全文化人才“选管用育”全链式服务机制,让各类文化人才安身、安心、安业,为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提供强力支撑。